一江清水一江诗
——读周华诚著《流水的盛宴》
何绍英
《流水的盛宴》是常山籍作家周华诚先生的新作,也是一部关于钱塘江的散文力作。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讲述流水的故事,谱写流水的颂歌,表达对母亲河钱塘江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这部作品内容充实丰盈,文字精美厚重,装帧典雅华丽,文图并茂。可以说,这是一部严谨科学的地理考察记,堪称现代版的“水经注”;是一部绚丽生动的游记散文,堪称当下的“徐霞客游记”;它也兼具史书的厚重质感,堪称“钱塘江文献集”。在浙江省倾力挖掘“钱塘江诗路”的文化背景下,这一著作更有其深远价值。作者集写作、摄影、编辑、出版等才华于一身,书中的精美图片很多出自他手,图文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主题。
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钱江潮,到碧波荡漾,静水深流的富春江,再到涓涓细流出深山的钱江源——作者采用“逆流而上,追根溯源”的写作手法,展现了钱塘江三个流段的不同特点。一江春水里融入了沿途的风物人情,人文荟萃,诗词歌赋,使得这条江变得多姿多彩,韵味十足。
开篇的钱江潮,巨浪滔天、携沙裹石的壮阔画面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荡气回肠,气冲霄汉。这是一场属于水世界的狂欢。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无。古往今来,来此观潮的人多如过江之鲫,上至王侯将相,中至文人雅士,下至贩夫走卒,留下了许多观潮佳话和观潮佳作,很多都是我闻所未闻的,读完着实领教,受益良多。举例述之——苏轼的《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万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多么有禅悟和哲理啊,观潮都观到了这个份上了,那还能不是最高境界吗?
潮水是大自然奇观,也是自然灾害。书中翔实地记载了吴越国王钱镠治理钱江潮灾的事迹,堪称一部史诗级别的抗灾教科书。那集万千智慧和力量于一体的“钱氏捍海塘”的坚固耐用,那“三千弩手射潮低”的壮观浪漫,钱王是在做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是实实在在的惠及民生的工程啊!
由此,我知道了,钱镠,他不止是作“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宠妻暖男,他还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明君、勤政爱民的天之骄子!
江到中流水更深。作为钱塘江中游的富春江从袅袅清音中走来,以其风情万种的丰腴姿态,使得多少人为之倾倒。
中流一段,是全书最具份量的部分,是整条江里诗词落墨最多、人文最荟萃的部分,多少文人墨客江上往来,吟诗作赋,命运也浮沉于其中,或悲或喜。
最为可叹的莫过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方干和孟浩然了。方干,因为相貌奇丑而无缘仕途,虽经多人鼎力推荐也未果。孟浩然则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是心理素质奇差的考生。他们既无缘于庙堂之上,只好处江湖之远了。余生漂流在水墨丹青的富春江上,寄情山水,与清风明月为伴,也挺惬意。
原来那些流芳百世的大诗人也有那么多的坎坷和糗事啊,他们看似强大的外表下,其实也隐藏着一颗颗柔软脆弱的小心脏呢,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这是一段好看好玩的河流。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天下佳作,也青睐富春。作者在这一章节引用了数十首古诗词来描述富春江上的美景。苏轼、孟郊、孟浩然、杜牧、刘长卿、韦庄……清一色的诗词大咖啊!
姑且首推富阳本土诗人郁达夫。他在《自题小序》中颇为自豪地向世人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北朝诗人吴均用了短短一百来字就把富春江上的美景“一网打尽”了,吴均完胜。由此,我以为,要去富春江必须是要吟诵着《与朱元思书》这篇小品文去的,那才有意思。
还有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十咏》,每一首都以“潇洒桐庐郡”开头,似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唱着唱着就把桐庐唱出名了。“潇洒”体现在烟雨桐洲岛上那浑身披满苔藓和野生姜的千年古樟上;体现在桐君山上那飘满悠悠草药香的缈缈仙气中;体现在七里泷那水急滩险千帆竞发的诗歌长廊里……
这也是一条美味的河流。这一段是要咽着口水读的。富春江上的美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活色生香了起来。有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有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讲的都是富春江上的同一种美食——鲈鱼。休说季鹰归未,休说鲈鱼堪烩,再说我都要流口水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造就波澜壮阔的钱江潮,静水流深的富春江,是源于浙西大山深处的那一缕细流,它是钱江源莲花尖的那一泓清泉,中途汇聚了诸多细流,汇成了常山江和衢江。这一段诗意之流,叫做“宋诗之河”。作为千里钱塘江源头的重要节点,百里常山江、衢江也是星光璀璨,作者在文中也引用了很多诗文,其中最为著名和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曾几的《三衢道中》和杨万里的《招贤渡》了,并由此展开诗意之旅。令人赞叹的是,在以“唐诗之路”著称的千里钱塘江上,“宋诗之河”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堪称史上一段奇妙的文化源流。
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树高千丈忘不了根,海深万顷也忘不了源。做人如是,文化更如是。此书是一场流水的盛宴,是一场诗词的聚会,更是一趟文化的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