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与文昌阁的相望
![]() |
城东新区标志性建筑:文昌阁 徐高禄 摄 |
特约撰稿人 王春国
千里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之南源头的宋诗之河畔,矗立着两座文化地标。一东一西,一塔一阁,彰显了文化常山悠久历史,透视着诗路文化带上宋诗之河的文化渊源。
文峰塔,南宋乾道四年,即公元1168年,知县苏玭心悟民意,募捐筹资,选址于县治门外南山之巅,使其高高耸立于县城百姓心中。
文峰塔,在那古县城没有高楼大厦的年代里,更显宏伟高大,县城的东南北三个方向,远远的一目了然,她,既是常山古县城的地标,又是常山文运振兴的昭示。
县治门外南山,因文峰塔的矗立山巅,由此被百姓称之“塔山”,随之塔山上有了塔院,古时的玄武庙渐变“武当行宫”,又名“集真观”等。塔山,也由此,诗人名人文人足迹而至,山上的文化氛围如满山浓岚积翠,生机勃勃。常山城乡也由此文风蔚然,“父子五登科”“一门九进士”“一门十八进士”“一门三御史”“九子十登科”“前三江”与“后三江”文化等等,一代一代,人才辈出,如文峰塔高耸云天。
今之文峰塔,使命依旧,仍然在葱郁树林中矗立,但,她已不是以往那形单影只了。她,可与慢城南隅“神仙坞山”之顶的“文昌阁”相望相守了,且,更显神韵,把常山的古城新城慢城烘托的更加富有诗意,富有文化氛围,并在宋诗之河蓝盈盈的水映衬下,更加彰显其历史厚重感。
文昌阁,她,在明代就走进常山古县城。那是县城旧学多次遇火毁之,修复,又毁,故在嘉靖庚寅年,即公元1530年再遭火灾毁之时,知府赵可与就向巡按御史和提学副使报请,将旧学迁建于县治西孔庙区域,古称“学宫”。学宫之布局,“文昌阁”就建在学宫的西北角山沿。文昌阁之体量与规模规格不怎么伟岸,兴许是在学宫布局的中央位置有“孔庙”之大体量高规格存在的关键因素。文昌阁,持续到上世纪末才消失殆尽,不过其功能早在上世纪初学宫功能渐渐转移,也基本被人们淡化了。后来只是机关办公之地,又转化为宿舍之用。
文化常山的振兴,文化名城的建设,城东新城的崛起,又恰逢中国第七座国际慢城,落户于新城东侧区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常山历史“古+专”的修复,湮没了百载之余的“文昌阁”文化品牌载体,被选中为新城昌盛的文化地标。
天时地理人和,慢城南隅,新城东侧,正好是“喜鹊垅”与“神仙坞山”于一域的风水宝地,就这样,时代之呼唤,机遇之契合,一座伟岸的彰显常山之大气的崭新的文化地标——“文昌阁”矗立于常山江宋诗之河之东岸,成了慢城与新城之间的一处名胜,一处富有强大的文化气场,为人仰止。
文峰塔,文昌阁,在文化常山,县城之东西,心灵相望,互守常山文运振兴,保我家园文风昌盛。两座文化地标的伟岸彰显,既良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信仰,又借以传统文化信仰,激励全县百姓积极向上,更好地尊重文化,崇尚教育。这对文化常山影响力打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打造建设上,彰显宋诗之河地位上,都是非常有内涵的载体建设,反映了常山古代知县的召杜之心和当今党委政府实事求是造福人民的伟大英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