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让矛调中心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
记者 徐林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安吉县考察时强调,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今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县级矛调中心建设,及时帮助老百姓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常山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地处县政府南侧,自去年7月份成立以来,就成了常山县人民提出意见建议,反映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的主平台、主渠道、主窗口。
“按照‘一扇门进出、一窗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体化联动’的要求,今年7月份我们对这个中心进行了一个改造,通过改造我们设计了‘1+6’功能区块。1就是综合受理区,6代表联合调解区、公共法律服务区等6个区块。”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副主任徐树良介绍, 参照“1+6”功能区块划分模式,中心还建立了分类办理机制、即接即办机制、会商研判机制、诉调融合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大数据应用机制等六大运行机制,确保了各区块之间程序互通、优势互补,打通了调解、仲裁、信访、法律援助、司法裁判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访调、访诉分流和无缝对接,诉讼与非诉社会治理手段的有效整合。
改造后的中心共设立有8个调解室, 有4个调解组织整体入驻中心开展工作。“像我们的劳动纠纷调解室,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每天几乎都有人在这里调解。”徐树良介绍。
采访时,记者见到了正在协商调解的当事人李女士。因为一起涉及劳动人事争议的工伤待遇赔偿案件,李女士专程赶到矛调中心寻求帮助。
“以前我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人,现在有这么一个中心专门来帮我们调解那是最好的了。”李女士说,自己的丈夫在县城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上班期间受伤,经认定为工伤,鉴定为9级伤残,双方就赔偿问题一直未能达成一致。
来到矛调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完成信息登记后,中心根据李女士的情况进行了案件分配,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现场调解。为了能够一次调解成功,矛调中心还提前为李女士找好了法律援助。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当场签署了调解协议书。
“对于涉及劳动人事纠纷这一块,当事人只要通过综合受理窗口完成登记后,系统便会自行分配案件,引导当事人前往劳动人事纠纷窗口,进而实现从接访到矛盾调处的全链条无缝对接。”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何木军介绍,“这对于群众来说,是非常便捷的。”
过去一年,我县认真按照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强化担当、迅速行动,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全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全面推进矛调中心建设,畅通群众诉求服务渠道,让老百姓有地方“找个说法”,积极推动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解决“最多跑一地”。
自去年7月底至今年9月底,县矛调中心线下受理群众诉求事项3418件,办结3379件,办结率98.9%,(线上受理群众诉求事项206554件,办结206500件,办结率99.8%)其中,接待去群众来访424批次,同比下降32.2%。法院受理一审民商事案件2310件,同比下降37.0%,实现了信访总量、诉讼总量两下降的预期目标。
徐树良介绍:“下一步县矛调中心将落实‘两手抓’,一手抓好体制机制的再完善再优化,一手抓好调解力量的再强化。目前,全县共有16家调解委员会,力争全部入驻,确实不能入驻的要做到随叫随到,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的调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