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记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拓宽了浙江发展的视野和格局”
——习近平在浙江(二十三)
采访对象:郭剑彪,1958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1998年任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2月任舟山市委副书记、市长。2006年9月任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现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
采访日期:2017年9月16日
采访组:郭厅长您好!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您曾任舟山市长三年半,请您谈谈舟山当时的发展情况。
郭剑彪:我去舟山任职之前,在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持工作,习书记2002年10月到浙江任代省长后,我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就常常能见到他。没想到的是,没有过几个月,省委就把我调到舟山工作,当时我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舟山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也是一个边陲海岛城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素有“东海鱼仓”之称,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舟山的自然地理特点是:陆域面积小,海域面积大,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与内地一个县差不多,分布着大小岛屿1390个。由于远离陆地,交通闭塞,地理分散,淡水资源严重缺乏,舟山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基础设施比较差,既没有通路,也没有桥,高压线输送的容量也只有十万千瓦。这样的条件,想发展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采访组:当时大家对舟山发展有过哪些讨论?习近平同志对舟山如何定位?郭剑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包括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上海、辽宁、山东、福建等省市都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经济,掀起一轮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潮。相比之下,舟山发展差距逐渐显现、越拉越大。尽管与大陆一海之隔,然而这一隔,不仅是产业之隔,而且是发展水平之隔,更是发展理念之隔。即便到了21世纪初,对于舟山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各方思想都不完全统一。有的认为舟山搞搞渔业就可以了,毕竟这方面的基础好,“吃老本”不用愁;有的认为舟山最关键的是保护好海洋资源,没必要办工业;有的认为舟山是军事战略要地,应该以国防为主,等等。长期以来,舟山一直靠海吃海,走“以渔为本”的发展道路,渔业经济是全市经济的支柱,2000年之前基本上占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有些年份甚至超过50%,是典型的“渔兴则兴、渔衰则衰”时代。(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