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4版:人文常山

和平村里“将军墓”

  石刃

  老同学张先生的老家在袁青口,现在属于天马街道和平村管辖。周末,他来电相约到村里走走,意欲为打造“特色文化村”出力,我和郑老师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车子从县城出发,行驶在宽阔通畅的320国道,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和平村范围。然后向南一转,来到了一块小地名叫“鱼山嘴”的矮坡上。我问张先生到这里看什么?他说,你等下就知道了。

  下车后,眼见是两排旧房子。在郁蔽的桂花树下,斑驳陆离的屋墙上挂着“袁青口完全小学”的牌子,原来是老学校。粗略一数,有七八间教室。坪地的周围有高大枫树、松柏,和一片翠竹林立,也许,这里留下了张先生难忘的小学时光。

  一会儿,他饶有兴趣地带我们走向旧教室的东头,指着前方一片田畈说:“喏,田畈前面的山坳里,就是我们村里代代相传的‘将军墓’,我们在这里先看下全景。”抬眼望去,一片金黄稻田环绕着一座绿色如黛的小山,山峦起伏,山坳幽深,山脚下是错落有致的民房。心想:深藏在山坳中的“将军墓”,前面田野开阔,身后林木葱郁,既有宁静致远的清净,又有衔接人间烟火的底气,不失为天时地利人和的福地。

  从学校旧址开车不能直达“将军墓”,我们又掉头来到和平村办公楼。村支书(兼主任)吴立冬正在办公,听说我们的来意后,立马领头做起了向导。他说,几年前,他还是当村民主任的时候,就专门到县里的有关部门找“将军墓”的资料。原来,墓葬的主人是400多年前的一位进士,名叫詹思谦,是常山后园人。据说,当年下葬时,村民自发开山修路,披麻戴孝送了一程又一程。因其生前平乱治理有功,后人尊称为“将军墓”。

  光绪《常山县志》记载:“詹思谦,字牧甫,号洞源。万历甲戌进士。以工部主事补刑部。恤刑江南,雪休宁程任卿狱。迁成都知府。苗獐叛,督土汉兵讨之。升河南副使,调潼关,再调密云,以事谪知永平府。时川兵征倭还,多行剽掠,公移檄听点,川兵宵遁,任至辽东参政。著有《詹思谦游稿》《平蛮诗》。殁后入祀乡贤。”据查,“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之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可见,正气清廉的詹思谦是县人尊敬的“乡贤”。

  我们在吴书记的带领下,很快来到一个叫“新屋嘴”的自然村。据说,此地原先因进士葬在屋后,地名叫“士屋嘴”。后来城里的晚辈因仰慕祖先詹氏的恩德,当地村民也思贤崇善,故同意詹氏后人迁来此山的出口处守墓,随着人丁兴旺换了新的地名。

  就在新屋嘴的路口,我们见到了一根三四米高的石柱,就在民房偏东的坪地上,好像一支如椽巨笔直刺苍穹。村支书说,石柱笔尖正对着的山凹就是“将军墓”遗址。

  踏过田畈,我们从山脚下往山上前行时,却找不到想像中的石头铺就的古路或台阶,只能在野草和荆棘丛生的山崖中攀附而上。正当抬头时,但见幽静的山凹里,竖立着一尊齐人高的石雕马,村支书拨开另一旁的茅草丛中说:“还有一只石马在那边,两只形似奔腾的骏马昂头呼应,威严地守卫着它的主人。”他还说,在石马后坡茂密的山林中,原先还有石人、石狮子以及詹思谦的墓葬,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毁于盗墓之手。如今,留下的只是一片孤寂,一片青山,一片遥远的忆念。

  同行的文史学者郑红根老师说:石雕马在古时多列于帝王及贵官墓前,石柱在史话中是古代厚葬的“标配”,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在封建社会,取得较大功名的人死后,经皇帝敕封恩准才能在墓前竖立石柱,作为显赫的标志,以彰显其名声,也叫石望柱。他建议:村里有条件的话,可以恢复其古墓建制,挖掘墓主人的生平事迹,以弘扬詹思谦亦文亦武报效祖国的精神。

  悠悠“将军墓”,像一首充满乡愁的长歌,在和平村的土地上延唱……


今日常山 人文常山 00004 和平村里“将军墓” 2021-09-16 2 2021年09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