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江岸孔庙寻迹
王春国
翻开《常山县志》,读阅常山历史,使人惊讶。她,既有明朝建有的城门城楼城墙,大小水门水系,顺山顺水顺势。一座非常完整科学的城防体系,且又非常田园特色的古县城。她,又有唐宋始建演绎的多座观音阁、东西关帝庙、城隍庙、忠烈庙、康王庙、洪济庙、周王庙、四贤祠、乡贤祠、名宦祠,与多座寺观以及先贤报功祠、容保祠、张公祠、庞公祠、靳公祠、李公祠、王公祠、文公祠、邵子祠等等古城历史史人及古迹星罗棋布。她,更有让子孙明志,振兴文运的多元载体,镶嵌在古县城的内外。一座耸立于古城中武当别峰的文峰塔,千百年来,成了常山人们的乡愁烙印;一座雄伟的魁星楼,昭示我常山人读圣贤书而仕途辉辉;一座文昌阁,一代代召杜深情寄托,至公元二十一世纪,以更伟岸的气势屹立于常山城东喜鹊山巅,示我常山,文运昌盛。当然,彰显中华大地,大江南北的孔庙,是华夏共有的一份知识宝藏,文化标识,常山不仅有,而且城乡都有。她,一城一乡,均在常山人的记忆里,更是常山之内涵与品牌的升华。常山县城孔庙,处在公元764年从招贤古县迁至今址的县政府西侧,当时,亦称“文庙”。她是从常山首浙官办学校走来,公元1094年,县丞林卞创建了常山儒学,校址在古县城中隅,即大街北侧的老教工幼儿园内,那时称洪山背头。直到嘉清年间,毁于火灾,常山知府赵可与请于巡按御史端廷赦,提学衙使汪文盛将学校迁徙县衙西。县学的迁徙,即为重建,担当有为的知府,在县衙西的约二十亩土地上做了很好规划。文庙坐于中,三厅间构造,翼以两庑各八间。文庙门朝南,门外设有戟门,戟门前设有泮池,上有石桥,桥有阑干,池外有棂星门三间,充分彰显我国传统建筑学派表现出文庙中轴线上门牌楼的威严。因为棂星门,意为天上文星在耀,也意味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文庙坐其中,庙之后为明伦堂三间,堂后为敬一亭一座。堂之两翼,东为博文斋,西为约礼斋,各三间。教谕宅在堂东偏,训导宅二间,在堂西偏,俱各有堂有寝。合理规则有序的县学,孔圣人坐其中而世表众学子,一直延演于公元1943年改为简易师范,再因1945年常山县立初级中学创建于塔山而结来。常山百姓,对文庙的影响还是记忆尤新的,因为《常山县志》康熙版记载非常详尽,更有一批就读于简易师范的老师还健在,还会讲一些过去的故事。县城的孔庙可描可述,那城外乡下的孔庙在哪?《县志》没有记载,是笔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在乡村抓农民扫盲工作时,因学堂山村处在山腰间偏隅,而取名“学堂山”,感到疑惑,故拜访请教村中老先生而得知学堂山的来历。学堂山,常山最小村庄之一,原为常山县湖东乡一行政村,本世纪初并村之时,将其划并至金川街道新都村。学堂山村,坐落于县城西的常山至球川的古道旁的一座山坳里,很是隐蔽而秀丽的风水宝地。洪氏家族早早于明嘉靖年间,就从福建迁同弓伏江大屋,到清康熙年间,族里有一位有识之士带领一房子女,由伏江迁至离伏江东方向五里地的半山腰间,也就是今天的学堂山自然村所在地。学堂山的名字,就是因为洪氏家族迁至后,看风水思家兴,认为要使子嗣发达,必须读圣贤书。于是在村拗口的一处风水地建造孔庙,时称“夫子庙”,并请来了先生,教子孙识字断文,营造了一小域文风。孔庙,又为学堂,故地名就称之为“学堂山”。学堂山孔庙,可俯瞰同弓、湖东全域,甚至何家、辉埠的大部分也尽收眼底,视野很是开阔。学生们坐席其间读书,很是开朗,久而久之,孔庙之学堂,成了山脚下老百姓的仰止之地。很有趣,在山下湖东乡的境内还有两处地名也叫“学堂山”,一是湖东乡的鲁里之北,一里地的小山坡旁古时建有学堂,人们称“学堂山”,今天仍为称之;二是湖东乡的樊溪村所在地,古时曾因有学堂,也称为“学堂山”,不过现今已无人知晓了。三座学堂山谁先谁后,不得而知,然,都与读圣贤书有着无法割舍的关联。孔庙,常山境内虽说古迹在籍,已无如人们想象中的伟岸载体,然,读阅《县志》,访问民间,孔庙在常山的曾经,还有如中华典籍里所描述的光辉折射,常山的文运振兴有其应有的贡献,孔圣人的思想还是传承在常山人的血脉文思里,而且在常山和谐社会共建上,发挥作用,绽放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