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中心”撬动大全局社会治理越来越“智慧”
记者 郑月红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县以“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试点为契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通过重构机制、重造流程、重整资源、重塑动能,将原县级矛调中心迭代升级为县社会治理中心,探索基层治理共同体、平安法治建设综合体,打造县域整体智治的“常山样板”。
高效协同
行政执法“一体化”
11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县社会治理中心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常山县智治中心。一进门,宽敞明亮的大厅让人眼前一亮,LED大屏上清晰地显示着数据与画面,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着。
“你好,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水库旁边有人随意倾倒垃圾,存在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现来此实地核查。”中心接到上报称,有人将疑似固废垃圾倒在红旗岗水库旁。社会治理中心立即将信息分派至执法协调平台,并组织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球川执法队、市生态环境局常山分局、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重点对该地区是否存在工业固废倾倒、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进行检查。
此次联合巡查只是我县“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一个缩影。
今年2月,我县启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县域集成改革,整合全县行政执法力量资源,实现县域行政执法统一高效指挥。发生行政执法类案件,社会治理中心指挥大厅会立即调度各方力量赶往现场,同时将信息迅速精准地传送到综合执法、交通、应急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省去层层上报环节,确保案件处理形成高效闭环体系。自“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模拟运行以来,一般程序案件已立案查处1694件,开展各类联合执法300余次。
数据归口
矛盾化解“一扇门”
“以前的中心存在着数据归集不到位、功能发挥不平衡、事件处置协同不够等问题,‘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县社会治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树良告诉记者。
如何让联动更加紧密?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开始谋划县社会治理中心建设,决定整体搬迁原天马街道办事处,整合原矛调中心的办公场所,建设新的社会治理中心。通过100余天的建设,7月28日,中心正式运行。其中整体入驻部门3家、常驻部门14家、轮驻部门4家、随驻部门9家,通过“整体入驻+常驻+轮驻+按需随驻”的方式,实现功能上“1+1>2”及人员上“1+1<2”的综合效应。中心将群众来信来访、12345热线、110纠纷类警情、网格员巡查上报等事件归集到基层治理综合信息系统中,做到数据“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实现事件全流程闭环。
近日,在县社会治理中心A128调解室,市民屈女士向现场工作人员握手言谢。屈女士家住天马街道桑园小区。因楼下店面房拟开饭店,单元楼住户集体反对。理由是饭店的油烟影响住户,煤气充装存在安全隐患,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不要审批该户经营饭店。县社会治理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经过多次调查及现场踏勘,采取“面对面”方式,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最终达成协调结果,相关部门不再予以审批饭店经营。屈女士和小区住户最终得到了满意答复。
多元参与,全面提升矛盾纠纷调处能力,县社会治理中心目前已进驻定阳老娘舅等23个社会组织、8名专业法律顾问、1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8—10月,共受理群众信访事项519件,同比下降60.18%,信访件平均办理速度提速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