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生产技术的“拓荒牛”
——记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何水清
![]() |
![]() |
▲何水清(左一)现场 指导再生稻生产技术 |
![]() |
扫一扫 更精彩 |
记者 揭雨兴
11月9日,球川镇新店村种粮大户张金元、游水根的再生稻田畈迎来一批特殊客人。县农业农村局邀请市农业专家对常山水稻再生季百亩示范方进行测产验收。专家们察看了整个示范方长势长相,认为全方集中连片,再生稻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高,是再生稻丰产的完美样板。专家组随机对三块田进行实割测产,平均亩产507.8公斤,最高田块亩产525.0公斤。根据专家验收结果,该再生稻百亩示范方再生季平均产量比2018年浙江农业之最纪录产量增产19.3%,创常山水稻再生季单产历史新高。
验收现场,专家们和参加观摩的30多位种粮大户,都由衷地发出赞叹,向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何水清竖起了大拇指。何水清谦虚地说:“我辛勤的汗水换来种粮大户灿烂的笑容,一切都是值得的。”
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中心综合科科长秦叶波说,常山再生稻的种植规模、生产技术、产量水平都走在全省前列。何水清是我省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的一线专家的领军人物。
十年艰苦探索 拟定“再生稻标准”
1991年7月,何水清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专业。30年来,她一直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获得衢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游水根与何水清的认识源于再生稻。2018年,游水根成立了粮食专业合作社,第二年全县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一下子由5户发展成29户。由于双抢季节紧张,劳动力匮乏,有的大户不能完全按农时和技术要求育秧、插秧,出现连晚减产,甚至不能抽穗的现象。游水根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有的田块早稻收割后,过了几天就露出再生稻的苗子。当时,何水清到合作社指导水稻种植技术,无意中发现了游水根的再生稻。她就建议游水根给再生稻施肥,并一起摸索再生稻的生产技术。下半年,稻子的收成不错,效益比晚稻还高。从此,在何水清指导下,游水根逐年扩大再生稻种植规模,种田的日子越来越滋润。
有了第一块“试验田”的成效,第二年,何水清就开始试验示范再生稻技术。刚开始几年还算顺利,准两优608再生稻品种得到很好地推广。2015年夏季,气温持续偏低,再生稻减产。当时作为县农科所所长的何水清,带领团队外出考察,最后决定引进甬优系列品种。甬优系列由于产量高、抗性强、米质较优,很快就在常山推广开来。2018年,以何水清为主要技术指导的再生稻百亩示范方,以两季平均亩产1159.31公斤的成绩,取得全省再生稻高产最高技术水平的地位。2020年,再生稻生产技术被列入浙江省种植业主推技术之一,向全省适宜地区推广。近年,全县有约100家种粮大户推广种植再生稻,面积达1.5万亩,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这期间,何水清的科研成果不断开拓创新。她对再生稻的适宜播种期、插秧期、收割期、留桩高度、施肥及病虫防治等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在《中国稻米》《杂交水稻》等杂志发表10多篇论文,探索出一套适合浙西南地区的再生稻栽培技术体系。2016年,何水清的专著《再生稻生产技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7年,她主持的再生稻课题获省农业丰收二等奖。2020年,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正式发布,何水清是标准的主要起草专家。
游水根今年种植了300多亩再生稻,说起产量和效益,他笑个不停。他说,再生稻每年产量都在提高,对再生稻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我们非常感谢何水清等农技专家带来的再生稻技术。”游水根说,现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省工节本的再生稻成为我县许多种粮大户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
提前二小时上班 抢抓再生稻研究时点
今年10月1日上午,何水清收到一位江西省的种子经销商的微信“求助”。原来,这位经销商看到何水清朋友圈的甬优1540再生稻图片很漂亮,就转发了。没有想到,他的很多农业界好友表示不相信,认为这是晚稻场景,不可能是再生稻。于是,何水清放弃假日休息,马上到基地拍摄再生稻短视频,通过立体方式展示头季稻稻桩等再生稻的“证据”。经销商的“微友”看了这个短视频,都信服了。
下农田,访农户,是何水清的日常工作。夏季炎热是水稻的生长季,也是她观察、研究水稻的“黄金期”。她打破8:30上班的制度,每天早上5点多就骑电瓶车前往球川镇的再生稻基地,每天来回40公里,经常要在10多家种粮大户之间穿梭。游水根说,很多时候,何水清都是比他自己早到田块。有时到了种粮大户家,已是正午时点,农民感动地说:“这么热的天,我们都受不了,你们怎么这么能扛!”何水清说:“农时不等人。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技术辅导,便于你们精准做好田间管理。”
风里来雨里去,电瓶车翻倒的情况时有发生。何水清挎包里常备着止痛膏,翻车了就硬撑着扶起车,贴上止痛膏,坚持骑到家里。第二天默不作声地又上班了。有时伤得实在不好骑车了,她就让丈夫开车送到试验田。
传承再生稻研究,推广再生稻技术,是何水清的重要任务。我县已有10多位年轻农业科技人员,学习、参与再生稻生产技术研究。随着常山再生稻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影响辐射面逐渐扩大,经常有来自我省各地以及江西省的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来参观学习。仅今年,何水清就接待了丽水、东阳、诸暨、江山等多批次观摩学习人员。每次她都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播给来访者,还添加微信保持联系。2020年春耕,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适宜大规模现场集中培训,她就开通钉钉再生稻空中培训课堂,面向全省300多名技术人员和种粮大户,通过网络把再生稻技术向更大范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