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常山进士及第高峰 带来文化发展高峰
![]() |
▲常山文昌阁 |
![]() |
●与常山有关的宋诗数量之多,成为一个文化现象 |
徐功富 文/摄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方法,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在科举时代,常山涌现出许多进士,同时也给常山带来文化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宋代,常山涌现了大量的进士,折射出当时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安定程度,也说明当时常山文化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期。
A
宋代,
是常山出进士最多的朝代
据光绪《常山县志》记载,常山历史上共有132名进士,其中文进士129名,武进士3名(皆在清朝)。文进士中,宋代91名,元朝6名,明代29名,清代3名。由此可见,常山在宋代进士人数最多,比元、明、清三代总和数的两倍还多。究其原因,出现这种情况是受到整个宋代重文轻武特征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室南渡后大量宗室成员及文人雅士集聚常山,人才集中涌现(据统计,宋代常山91名进士中,有50名属于南宋)。
其他几个朝代,常山出进士数不是很多,有历史客观原因。元朝因为实行种族歧视政策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压制,以汉人居多的常山当然也受到影响。清朝,随着科举制度走向灭亡,常山只出现3名文进士和3名武进士,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明朝,因为当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所以常山考取进士的人数也相对较多。
据考光绪《常山县志》,132名进士分布在常山的37个大小地方。出进士最多的是宋畈,共有14名进士;排名第二的是芙蓉章舍,9名进士;何家源口,8名进士;后园(今县城西门),5名进士;南壁(今柳泽塘),5名进士;塔山下,4名进士。其他如球川等地,出进士1至3名不等。
常山进士分布,以宋畈、芙蓉、何家居多,原因在于宋畈和芙蓉是名门望族汪氏和王氏所在地,而何家是古县城所在地。
B
姓赵的进士数量最多,
是因为宋室的原因
常山历史上有记载的132名进士中,有26个姓氏,进士人数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赵氏(22名进士)、徐氏(19名进士)、汪氏(18名进士)、江氏(11名进士)、王氏(9名进士)、詹氏(8名进士)、魏氏(7名进士)、吴氏(7名进士)、郑氏(5名进士)、陈氏(5名进士)。而14个姓氏只有1名进士,分别是鲁氏、叶氏、景氏、蒋氏、毛氏、梁氏、周氏、蔡氏、唐氏、何氏、邵氏、尹氏、曹氏、聂氏。
常山十大姓氏中含有徐姓、王姓、郑姓、陈姓、汪姓、江姓等。从对照统计情况看,徐、汪、江、王等出了大量进士的均在十大姓氏内,而王姓、江姓等皆为名门望族。可见,常山古代进士主要集中在大姓和名门望族。而赵氏一门有22名进士,在数量上是“状元”,是因为宗室的原因(赵姓非常山十大姓之一)。
在常山,汪氏一门十八进士流传甚广,分别是汪韶、汪文、汪杰、汪兴、汪礼、汪哲、汪贤、汪隆、汪钊、汪晶、汪澄、汪大明、汪原善、汪文璟、汪敬中、汪则忠、汪原进、汪朝宗。汪韶和汪文、汪杰、汪兴是父子关系。汪韶是宋代常山的第一个进士,也是常山宋畈汪氏始迁祖。
此外,曾任常山知县的魏矼,其子魏钦承、魏钦绪、魏钦弼皆为进士,孙子魏泌和魏濬也是进士。徐辛隆一家,徐辛隆自身是进士,儿子徐大兴和徐忠兴也是进士,元孙徐青、徐瑛皆进士。
特别是王氏“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的美誉,为常山的人文历史增添了光彩。根据地方史料记载整理如下:
1.王言,天禧三年己未(1019)王整榜。
字定国,王伟长子,芙蓉章舍人,仕河东转运使,升太常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
2.王介(1015-1087),庆历六年丙戌(1046) 贾黯榜。
王言之三子,字中甫,芙蓉章舍人。初以太学生任福昌主簿。宋庆历六年 (1046)中进士,嘉祐六年(1061),应试直言极谏科,与苏轼、苏辙等15人同被录取。历任秘书丞、静海知县、秘阁校理等职。曾与刘攽同为开封试官主判。著有《王中甫诗集》。
3.王悆,嘉祐四年己亥(1059)刘辉榜。
字中豫,王言之四子,王介之弟。官至秘阁直学士。
4.王沇之,元丰五年壬戌(1082)黄裳榜。
字彦睦,王介之长子,担任郑州原武主簿时,受命负责制作浑天仪,编撰《九章勾股验测浑天书》, 受到皇上嘉奖。仕至焕章阁学士。
5.王汉之(1057-1132),熙宁六年癸丑(1073)余中榜。
王介的三儿子,宇彦昭,号朝宗、默齐,别号石湖居士。宋熙宁间登进士甲科。宣和三年 (1121),方腊起义军攻入常山县境,一度占领章舍等地。同年冬,汉之从汴京归理家事。因“录奏报御捕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又进延康殿学士。朝廷因其调张叔夜收降宋江有功,赠尚书,封信安侯。
6.王涣之,元丰五年壬戌(1082)黄裳榜。
字彦舟,因王悆之子沩之无后,过继给王悆为嗣。宋元丰二年(1079)登进士甲科。崇宁(1102-1106)初,升任给事中、吏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大观四年(1110),张商英任宰相时,涣之复任给事中、吏部侍郎。重和元年(1118),改任中山府路安抚使兼知定武军,加宝文阁直学士。后因病调至安徽亳州,任明道宫提举。
7.王沩之,元丰二年(1079)己未时彦榜。
字彦仁,王悆之子,历任翰林司谏。
8.王栎,重和元年戊戌(1118)王昂榜。
王汉之的长子,又名巩,任大理寺评事,赠大中大夫。
9.王一非,庆元五年已未(1199)曾从龙榜。
字从是,王栎后裔,居东案乡上源下宅,初任工部主事,累官徽猷阁大学士。御赐琴书下带之宠,谥号文正。
C
出进士最多的宋代,
是常山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相当长的一个周期内,区域文化大都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来举托的。科举人物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达程度和人才兴衰的一个指标。故进士的多少和品秩的高低,就成为丈量某一地区人文升降的一个标志,同时也能折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安定程度。
宋代“拔尖人才”——进士的集中出现,说明当时常山文化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期,特别是南宋定都临安后,常山的文化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的“小判断”也可从民国学人丁文江先生的“大判断”那里得到佐证,他在《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里认为:“江苏、浙江两省在南宋以后,变成中国的文化中心。”
宋代是常山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还可从常山人王介与当时的社会名流交往中得到印证。据载,王介与当时的重要官员和文化名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交往甚密。王介去世后,苏轼曾写《七律·同年王中甫挽词》深切缅怀:“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王介的儿子王涣之,与大书法家米芾是好友,米芾写有诗歌《送王涣之彦舟》。
“中兴名相”赵鼎被贬寓居常山后,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等许多外地的文人墨客也慕名而来,常山一度成为浙西“文人聚会的中心”。
在常山文学史上还有个奇特的现象,专家收集的与常山有关的唐诗并不多,只有二三十首,元明清的作品也不多,而留下的宋诗,据专家预计,或将超三千首。这虽然不能成为“宋代是常山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这一论点的“铁证”,但也从侧面说明,下这样的结论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