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3版:社会民生

从“油”到“游”的情怀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方利军

  编者按:6月26日,衢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从“油”到“游”的情怀》一文,现将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人物名片】

  黄志旺,常山县旺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常山县油茶产业协会副会长,曾先后获得“常山三宝——油茶产业标兵”“衢州市十佳农村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2021年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

  木龙榨、古风工坊……在常山县芳村镇,58岁的黄志旺在经过多年努力后,创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老油坊”,成了当地闻名的“新地标”。

  芳村镇是常山油茶种植大镇。近年来,芳村镇以油茶种植加工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黄志旺顺势而为,创办现代农业公司,种植油茶新品种,创办榨油作坊,打造油茶品牌,一步步实现着复兴古法榨油技艺、发展油茶产业的梦想。

  古镇又见“老油坊”

  距常山县城21公里的芳村镇,青山环绕、风貌古朴。黄志旺的油坊就坐落在入镇口。油坊内,八台独木制成的木榨依次排开,蔚为壮观。

  记者去采访的当天,县里一所中学的数百名学生到老油坊开展研学游活动。榨油师傅徐东圩男站在木榨前,铆足劲,把撞槌一遍一遍地撞向木楔,演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茶油传统榨油技艺。近距离感受古法榨油的魅力,学生们报以阵阵掌声。

  “每一滴山茶油都来之不易。”深谙榨油要领的黄志旺当起了临时讲解员,“古法榨油要经过炒籽、碾末、熏蒸、包饼、装榨、撞榨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靠人工操作来完成。”

  古法榨油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每年10月以后,茶籽采收,是油坊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这个时节,榨油师傅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到油坊上工,伴随着榨油坊里传来铿锵有力的号子声,金黄色的山茶油从木榨中缓缓流出,清香四溢。“榨油师傅一天能拿到300元左右的收入。”黄志旺说,最多时,油坊直接带动附近120多位村民在这里就业。

  古法榨油,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茶籽的原香和营养成分。“外面机器榨的油和我们的比不了。”在油坊内的产品展示区里,黄志旺端起一桶山茶油向记者展示:“这人工榨出的油每斤市场售价要比机器压榨的高出十几元。”

  黄志旺的油坊是由一家老轴承厂厂房改建的。2019年,芳村镇抓住全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的机遇,盘活老轴承厂闲置厂房资源,打造“宋韵芳村 油茶原乡”未来乡村会客厅。去年9月底,黄志旺正式将油坊落户于此。“有座油坊是我小时候的梦想。”闻着茶油香长大的黄志旺圆了儿时的一个梦。

  新建的油坊,集生产、展示、销售、研学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展示芳村镇发展油茶产业的一个窗口。

  去年黄志旺的油坊生产茶油5.5万公斤,实现产值690多万元。“这当中,有2万多公斤茶油是代农户加工销售的。”为了打响自家山茶油品牌,黄志旺申请了接地气的“黄老汉”商标,以自己的头像剪影作logo,推向市场,推动产品线上线下销售。

  在以黄志旺为代表的一批榨油作坊的带动下,芳村镇油茶产业发展渐入佳境。“现在全镇茶油年产量达到了21万多公斤,产值2600多万元。”芳村镇副镇长郑星星说。

  走出一条融合新路

  除了油坊,黄志旺还有油茶种植基地。基地距离油坊不到10分钟车程。看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开始挂果,黄志旺心里特别美。他说,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他的礼物。

  早年,黄志旺办过粉煤厂和煤炭公司,名下曾拥有7个小煤矿,挣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但他深知这个行业对环境破坏大,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之路。“比挣钱更重要的是赢得尊重。”2006年,黄志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停矿转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黄志旺把目光投向了油茶种植业,他着手联系村镇流转林地。2010年,2000多亩油茶林地流转到位后,黄志旺一口气种下13万多株新品种油茶苗,昔日的“煤老板”变成了“农场主”。

  黄志旺转行种油茶,还有个想法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茶油传统榨油技艺,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者的智慧,“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断了。”

  这个心愿,在2013年黄志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实现了。那一年,他带领芳村村的两委干部遍访全县各个村镇,重金聘请榨油师傅,办起了传统木榨油坊。此举不仅让有传统榨油技艺的手艺人能够重新靠本事吃饭,还实现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村里家家户户有油茶,通过油坊加工销售,多的村民一年有两三万元收入。”

  这些年,黄志旺在山上种植油茶新品种、开办榨油坊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每年支付的人工费用需150万元,再加上肥料、承包款等支出,还没有实现完全盈利。”在黄志旺看来,坚守绝非易事,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前年,他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便一门心思扑在油茶产业上,在继续做大做强油茶种植、加工的同时,依托油茶基地,“发展中草药种植,提升基地产出效益。”

  今年,黄志旺又开始办油茶餐厅,开民宿,并尝试在新流转的水田里发展稻鱼共养。流转的百亩水田与油坊毗邻,“茶籽饼发酵后可以拿去喂鱼,鱼养好了可以吸引游客来观赏。”黄志旺眼中充满憧憬。

  从种油茶到建油坊,再到办餐厅、开民宿和稻田养鱼,黄志旺希望依托自身优势,拉长产业链,以“油”带“游”,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好路子。

  【赛“经”】     挖掘老手艺中的文化内涵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茶油传统榨油技艺,源于百姓生产劳作,汇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在黄志旺等一批有心人的努力下,这一传统技艺被抢救性挖掘传承,并与传统种植业、旅游新业态相融合,不但提升了传统种植业的附加值,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而且还丰富了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业态内涵。

  每一种传统老手艺的背后都有一份传统文化积淀,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或淡出生活,或退出产业,但在当下的乡村仍然存在它们的影子。抢救性挖掘、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让传统老手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重要路径。做好融合、整合文章,除了原汁原味传承,更要大胆尝试创新,给未来乡村注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


今日常山 社会民生 00003 从“油”到“游”的情怀 2022-06-30 2 2022年06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