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3版:专版

勇担先行新使命奏响跨越最强音在打造省际合作先行示范县中展现门户担当

——学习贯彻落实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大家谈⑩

  奏响跨越最强音

  在打造省际合作先行示范县中展现门户担当

  编者按:

  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勇担先行新使命,奏响跨越最强音,在打造省际合作先行示范县中展现门户担当,为谱写“两个先行”壮美篇章贡献常山力量。对标市委打造10个“桥头堡”,我们要奋力打造省际合作先行示范县。具体来说,就是到2026年与衢州市同步建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系统集成改革、现代社区建设、美丽大花园建设、宋诗之河文化、民生幸福优享、内外联动开放、平安法治建设、新时代党建等10个“高地”,奋力走出一条具有常山辨识度的“两个先行”新路径。

  本报邀请部分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就如何立足职能打造10个“高地”,在奋力打造省际合作先行示范县中展现门户担当,谈思路、谈路径、谈做法。本期,县科技局与县林水局以“打造创新驱动发展高地”为主题,分享收获与感悟!

  锚定目标 砥砺前行

  为奋力打造省际合作先行示范县加“U”

  县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利忠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环境优化等领域不断发力,推动县域创新水平再提升,在打造创新高地上求突破。为奋力打造省际合作先行示范县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提升创新主体活力值,提高研发效能。对标全市部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指标任务,结合县域实际,于全市率先制定《常山县科技型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方案》《常山县工业强县科技要素保障方案》,分别被列入县“十大专项行动”和“五大要素保障”之一。积极培育产业导向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四色”培育库。今年1-6月,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3.1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34%,全市第一;有研发费用支出的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72.9%,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速10.9%,全市第三。截至目前,初步拟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名单37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3家。1个项目入选省“尖兵”研发攻关计划。县域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大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提高创新平台含金量,集聚创新资源。设立高新园区管委会,与县开发区管委会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方式运行,全面推进省级高新园区创建,力争到2024年,高新园区排名进入全省前40位。坚持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两大综合体已集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30多家,开展技术攻关、培训活动等企业服务800余人次,推动油茶综合体与“两山银行”建设有机融合,推动科技赋能共同富裕。围绕高端装备零部件产业,由政府主导的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开展5项共性技术攻关,已取得初步成效。围绕胡柚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今年6月,浙江艾佳食品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研发中心,成为全市率先由企业与985高校合作设立的研究院。目前艾佳已实施《胡柚全果高值化利用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

  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活发展动力。先后出台了《常山县创新型县建设实施意见》《常山县科技创新发展十条政策》,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投入等给予重点扶持。十条政策中有7条为新增内容,3条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加大了支持力度,其中对研发投入奖补最高限额从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研究制定了《〈常山县科技创新发展十条政策(试行)〉实施细则》,促进政策更具可操作性、更接地气。设立共富果园专项科技创新券,支持共富果园开展技术攻关并优先列入县级科技计划项目,产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资源向共富果园集聚。两年来,共兑现各类奖补资金8883万元,在促进产业升级、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等方面发挥了政策撬动作用。每年组织校地、校企合作对接,开展企业培训、创新沙龙、专家讲座等活动5场次以上,不断浓厚创业创新氛围。

  四是打造四省边际浙西核心区,推动创新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趋势,推进产业链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积极融入四省边际科创走廊“一核六芯”规划管理建设,在县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金川片区谋划以科创中心、常山技工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云创(常山)产教融合园、万洋众创等平台集聚区为核心的“U创空间”,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倍增计划,培大育强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做好承接省级“双尖双领”项目储备,实行县级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成为四省边际科创大走廊浙西核心区、省际合作科技创新示范区、四省边际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下一步,县科技局将拔高标杆、力求突破,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为奋力打造省际合作先行示范县加“U”。

  建设碳汇先行基地 探索油茶碳汇价值

  县林业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翁绍志

  近年来,随着林业碳汇产业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树种可作为碳汇林进行经营,但油茶碳汇林的研究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我县以建设“森林四库”为目标,研究探索油茶林的碳汇价值,建立油茶碳汇方法学,努力实现油茶“碳库”功能,使油茶产生更多效益,不断打造油茶创新发展新高地。

  一、强化组织谋划,夯实建设基础。一是建设基础扎实。油茶作为我县林业传统支柱产业,拥有28万亩种植面积,是我县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本土树种之一。为发挥地域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油茶资源,我县成立林业碳汇工作领导小组,将油茶碳汇产业作为重点突破口,2022年1月,常山县油茶碳汇基地被列入全省首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名单。二是建设目标明确。油茶成长周期长,不适合作为传统碳汇林培育。根据实地调研和专家建议,决定以油茶低碳经营为特色,以油茶提质增产为目的,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油茶碳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建立适合油茶等经济林的碳汇方法学,从而有效提升油茶亩均效益,提升林农收入。三是建设典型基地。油茶碳汇先行基地位于国有林场范围内,权属明确,管理较好,交通便利。基地内油茶新老品种兼具,既有树龄10年左右的“长林”系列良种,也有树龄已达70年左右的低效老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目前已在基地开展各项增效措施,预计将在2-3年后增产20%以上。

  二、强化要素保障,制定建设方案。一是上级重视支持。全省仅两个经济林碳汇试点工作入选首批先行基地,常山县油茶碳汇先行基地建设方案的制定工作受到省林业局高度重视。在列入名单后,省林业局邀请省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所专家成立的协作组对我县方案进行了多次审核,提出了更具有实践推广意义的建设方向,指导我县明确建设目标、细化重点任务。二是专家鼎力相助。为制定方案,采取“理论+设备”双专家指导模式,邀请中国林科院科信所何友均博士和浙江弄潮儿公司田元博士为代表,多次就方案的编制和修改提出真知灼见。三是资金保障到位。近年来,我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将油茶造林补助标准提高至2000元/亩,对新上规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等,极大地激发了更多主体投入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事业的热情。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心争取到浙江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7000万元资金,其中投资300万元用以发展油茶碳汇先行基地建设。

  三、强化目标导向,创新工作方式。一是创新目标任务。以往油茶基地建设往往只关注种植端,仅以增产增收为目标。此次碳汇先行基地的建设,聚焦油茶产业链的各重要环节,分别以油茶增汇减排效果监测、油茶碳汇学开发、速生苗选育、低碳工厂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展示为目的,合理安排地点、资金和时间等要素,推进五项重点工程有序开展,逐步建成全省油茶碳汇基地的示范地。二是创新技术应用。油茶碳汇先行基地采用多种模式经营,如开展新品种油茶密度调整及抚育,老油茶林截干更新、高接换种,无人机施叶面肥、病虫害防治,施藻类肥等,通过设置多样的对照实验,监测计算固碳量、碳排放量等碳汇相关参数,实现对基础数据的获取。三是创新结果运用。在实施碳汇先行基地项目建设时,既要注重油茶在固碳增汇方面的特性,也要充分考虑其作为经济林的特殊性。我县根据监测数据,建立油茶碳汇数字化平台,既可通过平台直观展示相关监测参数,又能对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出油茶碳汇模型,寻找“碳汇量+产量”双增的平衡点,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今日常山 专版 00003 勇担先行新使命奏响跨越最强音在打造省际合作先行示范县中展现门户担当 2022-08-23 2 2022年08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