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贤到四贤的宋韵轶事
![]() |
王春国
宋朝,对于常山来说,是非常有内涵有故事的一个特殊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北定中原时的常山,还在享受吴越钱王俶的仁政之福,待宋太宗继承太祖基业后大宋江山如旭日东升之际,吴越钱王俶率土归宋,又给予了两浙地,即浙江百姓免于战火,投入到大宋之怀抱。常山不仅如此,还成为“两浙首站”之地,成了大宋江山的一域名城重镇。尤其是南宋的常山,宋韵浓浓,轶事叠叠。常山不仅成了南宋都城的后花园,而且,文人墨客扎堆常山,绽放空前的常山文运特殊现象,一件件一桩桩一幕幕,悲喜交加的宋韵轶事开始写在常山,有许多《常山县志》可读,还有许多《宋史》卷也记实其中。有的让人激动,给人励志,有的叫人憎恶与批判,有的还非常丰富地彰显常山,这域来自四面八方的迁徙客,与常山本土人构建起包容、理解、善待、互爱、真心、有礼、向上等等的和谐社会氛围。
从三贤到四贤的唱颂,就透析出常山人的正直、正气,常山社会的风俗淳厚与和谐。
南宋初期,大批随宋室南迁,扈跸宋高宗一起,离开汴京,到了江南,其中落脚常山的也是以批量之计的。在众多的南下宋庭臣官中,有三位被常山人称为“三贤”,即赵鼎、范冲、魏矼。
魏矼是当时的常山知县,安徽沥阳人,他于北宋宣和之年,即公元1121年上舍及第。南宋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到任常山。后来升迁随宋高宗亲征,受命督视各路抗金军马,功不可没,被高宗赏识,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这位魏矼大人,虽在朝廷,但他的家眷们却只能留在常山。为官忠耿,一心抗金的魏矼,在朝廷,和与战两股势中,既忤秦桧,又没能理解高宗之意,无奈之时,家父又去逝于常山,借故回到常山守丧。后来,尽管期满,高宗授其集英殿修撰,并知宣州,魏矼留在常山终老。魏矼,不仅为官正直,而且治家有方,他将家安于常山上埠,子嗣多有出仕,故,文天祥为其家谱题词“魏氏家族”,魏矼前后两度工作与生活于常山,很受常山人之尊敬,被尊为乡贤。
范冲是一位资深学者,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华阳人。宋绍圣元年,即公元1094年登进士第,高宗建南宋登基,被召为虞部员外郎,还在两浙路短暂地担任过转运副使。
智慧的范冲,在担职转运副使期间,就了解到常山一域心安地,故,靖康之变,宋室南迁时,就将家迁徙常山叠石,并且,把司马光的亲属家眷一并携带到常山叠石安了家。这样,他就安心在朝廷担职。当宋高宗定都杭州后,开始思考修神宗,治宗两朝实录,这时,范冲被选任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继之,又升兼侍读,为高宗讲解《左氏春秋》。后来,既因赵鼎牵连,又因家父年迈需照应,就要求到衢州任职,方便关照家中。范冲的为官为人都以其品行照人,别的可暂且不提,就司马光的后代,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能以世交之情,以至于家眷子孙共育之,是很不简单的事。他迁居常山后,做到教书乡邻,以文化影响常山乡间。他就是一位人敬人尊的朝廷命官,并祀于乡贤祠。
赵鼎,山西闻喜人,南宋中兴贤相,在靖康之变后,因姻亲范冲在常山,故也将家安置常山。他的事迹《宋史》记载较为丰富。他因姻亲之由,结了常山之缘,而且,成了他不解之缘。虽说二度为相,在常山真正生活时间也不很长,但注定了他真正变为常山人,并且,忠骨埋于常山青山间。常山人,对这位铮铮铁骨的贤相敬重有加,将其祀于乡贤祠,载于《常山县志》。
魏矼、范冲、赵鼎三位朝廷重臣在常山,可谓外化于形,内化于心。他仨或于建炎年间起,或于绍兴年间,但凡从朝廷回常山之家,或被贬被冷落或气愤请由回家等等的时候,都没气馁于生活,常常相约黄冈永年寺,在了空和尚的陪同下,坐亭三贤唱和,包括在常山江畔与江袤兄弟等相约湖澄祖庙,赋诗唱词,给人给社会以文化的交流唱和于形,营造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故在常山,有永年寺的“三贤堂”和湖澄庙“三贤堂”。其实,仨老唱和于形,那一种内心借景之抒发,一心抗金的朝廷忠臣,在某些时候的无奈,又不能气馁,或消极,只能知己相聚,内化于心,相互勉励找些慰藉。都知道壮志未酬,就如赵鼎贬谪海南临终还以“身骑箕尾归天去,气作山河壮本朝”的诗句抒发自己的内心渴望,让天下听后心感十分悲痛。就连宋孝宗即位后,也追赠赵鼎太傅,赐谥号“忠简”,追封丰国公。
人类社会无论怎么说,总是邪不压正的,朝廷当知赵鼎归西后,准予其儿子赵汾扶柩回常山安葬,但,秦桧之辈总要做梗于其中。在赵鼎归葬常山途中,又做不得人心之举,幸好这时又出了一位正直之人,避免了一起新冤案。《宋史魏掞之传》有一段记载:当时赵鼎被秦桧迫害于贬地,其子赵汾扶柩回常山安葬,路过衢州。衢州地方官章杰是秦桧的爪牙,为讨好秦桧并继续迫害主战派,准备派兵率突击搜查,企图获取赵鼎与亲朋故旧的来往信件,以株连他人。翁蒙之为当时县尉,派人秘密告知赵汾,将有关信件焚毁,这样搜查一无所获。章杰为此大怒,即处分翁蒙之。翁蒙之作为下级军官,出于对忠臣的敬仰和同情,不惜冒险相救。后人将其列入常山“四贤”。
这位三贤又添一贤的翁蒙之,生长福建崇安,也算是常山邻近,拿今天来讲,武夷山到常山只需一个多点小时。他历任常山县尉、监登闻教院、军器监丞,宋孝宗还提升其司农丞。
翁蒙之,列入常山南宋四贤,与赵鼎、范冲、魏矼并列,虽说在年龄上有些差辈,但,其义声之振,在当时可谓壮举。秦桧何人,章杰又是何人,谁都避之不及,翁蒙之没有,故而,他的义声不仅得到常山百姓的拥戴,而且,后来的知县也顺应民声,一股常山正气唱响了从三贤到四贤的宋韵轶事。
翁蒙之他的一生不但有见义必为,义无反顾,而且,还有孝仁义一身,有德有才,有勇有智,有格局有境界等等,让有识之士给予其广为总结与宣传。朱熹《翁君墓碣铭》载曰:“君字子功,世家建宁府崇安县白水村,大父彦深,宣和中,为秘书少监,梁师成欲一见之不可得,遂久不徒官,其后历国子祭酒、太常少卿,以集莫殿修撰归老于家。父揆,文林郎、密州司士曹乃,亦以文行知名,蚤(通‘早’)卒。君以集英(即祖父彦深之号)任补登仕郎,调石迪功郎,尉常山,移婺(金华)之兰溪,更调明州(宁波)司理参军,以母丧不赴后,又以母丧在家丁忧不去,改监登鼓院,出为江南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当涂涝疫,君以檄按行拯疗极力,全活甚众,除军器监丞,又主江南安抚机宜文字。夏值岁凶,君佐府咨访处画,用力尤君自幼卓荦不群,曹偶敬惮,而孝谨顺悌,事集英及母、兄无闻言。兄没,抚其孤甚厚,嫁其女先己女。集英引年恩当及君子,君推以予从祖弟履之。家居,不问有无仕宦,不计升黜。至于周人之急,即有不逮,虽奔走乞贷劳辱不惮也。……”可见,翁蒙之的一生为人写照。
朱熹的笔下,既有说他与翁蒙之同乡,又有少年的童忆,但更多的是入木三分之写实。周必大也有《司农寺丞翁君赞》,而且,到明代、清代仍有人给予翁蒙之高度之评价。翁蒙之同三贤入祠,足见常山人的爱憎分明,印证宋代常山风物清嘉。
常山“三贤”到“四贤”,“三贤堂”到“四贤祠”,从黄冈、湖澄祖庙,到白龙洞庵到石崆寺的乡风义行义举,《常山县志》一直从南宋到明清都有载记。贤达文化,名人风范,既是常山沉淀淀的历史,又是寓教乡间的轶事。宋韵常山浓笔淡写,清风徐徐,世表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