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峰

享受清凉在书房

  连心

  今年夏天,连续出现40度以上高温,气象部门不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因为高温,出现了买空调容易装空调难,遇到装一台空调需要预约三天。

  因为高温,向阳墙壁室内面被晒得烫手,那是由于昨夜热气没散,今日高温再续。

  连续高温,城里人,需要躲在空调房才能过日子。

  七月初的一周,当教师的妻子放假后,我们就是这样度过的,小区周边的家家户户也差不多,空调机从白天开到晚上,又从晚上开到白天。

  一周后,妻子要去杭州呆一段时间,去了第二天,电话告诉我,那儿更离不开空调。

  妻子走的第二天,我也离开城里的空调房,回到乡下老家。

  去年夏天,将乡下老屋修成了书院,起名为“常山桥亭书院”或“常山连氏书院”,两块青石碑门牌都深深镶嵌在门前墙体中,成为永久的文化。

  在今年如此高温情况下,若老家能与往年一样清凉,又有书院内数万余册图书相伴,这个暑期还能不惬意?

  夜宿老家第一天,竟让我惊奇发现:晚上连电风扇也不用(睡觉房间至今未装空调),就可以在书房静静看书、码字,到了十一点,洗洗上床,倒头便睡着了。

  而此时,长年居住老家又没多少文化的二哥二嫂已静静睡了近三个小时,他们每天看完央视新闻联播,就准备睡觉了,最晚九点。

  他们睡觉的房间没有空调,电风扇只是备着,偶而使用。

  睡到深夜三点,我竟然被凉醒了,只好起来去衣柜找毛巾被盖着。

  老家似乎比往年更凉快了。

  我把这个信息告诉妻子,她不信。

  是的,其他人也不一定会信。

  但这确是真的。

  我开始认真琢磨个中原因:老家位于山区,山上植被好,村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少积热的水泥路面,这是温度较城里低的一个原因。具体到老家所处位置,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岙,房子周围的山上有油茶树、杉木、樟树、竹林等,房子四周地里还植有几十年树龄的红豆杉、胡柚、香桂等,尤其是门前那棵有着近七十年树龄的板栗树,长得数十米高,树冠十余米,起到遮天蔽日作用。房子坐北朝南,夏季早升的太阳被山岙东边较高的山头挡住,使房子早上八九点才能晒着太阳,而傍晚西斜的太阳又早早被西面的山坡挡住,使夏季的岙上少晒两个多小时太阳。房子东边几十米缓坡上有一眼泉水,长年流淌不息,流入山脚水池里,夏季清凉入骨,冬季则每天早晨云雾缭绕,温暖无比,这是岙上冬暖夏凉又一地理原因。

  那么,在今年夏季气候特别炎热的情况下,老家的气温与往年相比,不仅没升反而下降,让人觉得更凉快了呢?

  去年夏天,修建书院时,在房子后面建成一个长十五米、宽十米、深二米的蓄水池,三百多立方米的蓄水,不仅蒸发的水蒸气可以湿润空气,而且水面可以直接起到降温作用,加之水池四周植有一米宽的低矮绿化带,每隔二三天需浇水防晒,既保持了水池四周土地湿度,又降低了温度。当炽热的太阳较其他地方早落下后,岙上的热气快速散发,而书院北侧那段低矮山梁,就像一个灌风的弄堂口,将徐徐轻风送入书院所处的山岙,使凉爽的空气不断涌向书院和宿舍,再加上白天书院屋顶覆盖光伏电池仮的遮阳和吸热,书院四周的热量不仅比往年减少,而且散发得更快,气温较往年低,使人感觉更加凉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月底,妻子从杭州返回,我直接将其接至老家。

  亲身体验后,她信了。

  于是,我们白天在宿舍一楼写作或去书院看书,晚上睡宿舍二楼,有时室内空气闷时,就开一下电风扇流动空气。

  不知不觉,热浪滚滚、烦躁不安的一个月过去了,在衢一中任教师的妻子要开学了。

  直至八月三十一日晚饭后,我们才收拾东西,准备返回衢州家里。

  在老家一个月,身为浙江省作协会员、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获得者的妻子,写下三部万字以上的中、短篇儿童文学;我则在边阅读边写作中,写下数万字的散文和纪实文学。

  这是老家乡村赐给我们的收获,是享受前人有心栽树留下了绿荫,是人类善待大自然得到的回报。

  当我们有些依依不舍地离开老家时,我对从小生长在城里的妻子说:“往后的暑期我们都回乡下来过。”妻子肯定地回答:“那是必须的。”

  这,就是为我们提供良好写作和阅读环境清凉又爽快的乡村、老家、书院。


今日常山 文峰 00003 享受清凉在书房 2022-09-03 2 2022年09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