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产业齐发展奏响铿锵共富音
▲新昌乡千亩丝瓜络山海协作共富产业园 |
▲丝瓜络喜获丰收 |
▲“何家共富四宝”与胡柚娃合影 |
▲金源村夜景 |
▲何家鲜辣美食一条街 |
▲何家乡千亩白茶基地 |
▲父亲的水稻田 |
编者按: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个10月是特别的10月,也是红色的10月。在这个红火的日子里,本报推出相关系列报道,盘点常山这些年在共富征程中的成就成果。
记者 李玲倩
千亩丝瓜络 织起“共富梦”
2021年9月,新昌乡10个村集体联合浙能集团、县农投集团,分别出资一百万元,成立了常山县富好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谋致富之路。
在山海协作中,县富好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发现慈溪丝瓜络产业发展已经成熟,但产品原材料缺口较大,有着不错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经过考察,公司董事长、黄塘村党支部书记廖红俊决定和宁波界哲日用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千亩丝瓜络山海协作共富产业园项目,开展丝瓜络种植。
仅用七天时间,丝瓜络种植基地的千亩土地便流转到位。按照合作协议,宁波界哲日用品有限公司负责提供丝瓜络种子、种植技术辅导等,并承诺收购新昌乡种植的全部丝瓜络。今年3月起,新昌乡将1000余亩丝瓜络种子分发给乡内10个行政村,各村实行承包制,由村民担任管理者,带动各村230余名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8月,全乡丝瓜络喜获丰收,预计全年产量可达26万斤,产值可达900多万元。
从荒芜的土地到增收的“法宝”,新昌乡的丝瓜络产业打开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为突破“靠天吃饭”的局限性,新昌乡还筹建了丝瓜络用品加工厂,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沐浴用品、床上用品、药用食品以及美容护肤产品等丝瓜络制品,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村民收入高了,村集体经济强了,新昌乡在丝瓜络这条共富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四宝”齐发力 念好“共富经”
9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常山发布了何豆豆(青大豆产业)、郏小笋(食用笋产业)、宫小茶(茶产业)、富娇娇(鲜辣产业)四个何家乡农特产品标识IP,“何家共富”这“四宝”的组合,成为何家乡“共富经”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何家乡钱塘村就开始种植青大豆。时至2021年,全乡青大豆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年产青大豆豆肉1875吨。如何将大豆资源转变为共富资源?何家乡推出了“经销商+经纪人+农户”的共富模式。由乡里的冷链大户就近收购农户零散产出的青大豆,统一销售。同时经销商还带动孤寡老人、留守妇女、低收入农户等加入全年剥青大豆加工链,每人每天至少有四五十元的劳务工资,既开拓了产业前景,又增强了村民“钱景”。
小小一根笋,挑起一片天。起初,因何家乡江源村常山港边的土地经常被洪水淹没,种粮困难,村里就从湖州市安吉县引进了白脯鸡竹、早雷竹,生产食用笋。由于种植方便且出笋早,村里的食用笋很快受到市场青睐,而较高的销售价格也让村民尝到了种植食用笋的甜头。
随着江源村“四任书记一根竹”的持续推动,食用笋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周边村子也逐渐加入到种植队伍中。目前在樊家未来乡村连片发展试验区内,食用笋基地面积已达4000余亩,带动周边85%的农户增收。近几年,全乡大力推进食用笋产业补链、强链,结合未来乡村、“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打造,建成了江万里文化广场和一座6层高26米的观景塔。共富果园农业观光、种植采摘体验、竹文化展示、研学基地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真正将食用笋发展成美丽笋、共富笋。
2017年,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何家乡千亩白茶基地项目正式落地,以“家庭农场+消薄+扶贫”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共富茶园”,主要种植安吉白叶一号。从种茶、管理到采茶,基地都选择雇佣当地村民,带动村民就业。而在常山银毫凰岗茶园,360余亩的茶叶林主要种植鸠坑种与翠峰,年产大宗茶叶10000公斤、茗茶4000余公斤。2022年,两个茶园生产白茶、绿茶共3.2万公斤,产值750余万元,发放工资550余万元,带动1200名农户季节性增收。
如果说,“鲜辣”是常山的名片,那么何家乡长风村便是“鲜辣”的关键。长风鲜辣酱是这里的明星产品,以本地辣椒为食材,纯手工制作、无添加剂,独特的口感使鲜辣酱深受市场欢迎。
与鲜辣文化相对应的,还有长风的渔文化。依托月亮湾清澈的水质和沿溪优势,2003年,长风村发展了第一家渔家乐,不少村民选择回到家乡,转型当起了“老板”。2015年,渔家乐在205国道沿线形成了集聚规模,经过规范化整治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家乐一条街”。2019年1月,何家乡长风村承办了中国首届常山鲜辣美食节暨世界首届斗辣会,吸引1万多名四方游客,长风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辣村”。目前,长风村有54家渔家乐,年经营额4800余万元,辣椒酱年销售3万多瓶,销售额达100余万元。
稻作有文化 田间促共富
在天马街道天安村,有一片特殊的稻田,它饱含对父亲与家乡的深情,更让村民得到实惠,它就是“父亲的水稻田”。
2014年,天马街道乡贤、知名作家周华诚在网上发起“父亲的水稻田”众筹项目,以“全程有机化种植+众筹预售+实地体验”的方式,探索乡村振兴水稻种植销售新模式。2021年,“父亲的水稻田”品牌嫁接到了水稻种植基地上,水稻种植面积也拓展至500亩。在发展模式上,“父亲的水稻田”与浙江物产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以集团名义“认养”稻田,收入约达1.3万元/亩。
以文促农业,田间话共富。“父亲的水稻田”不仅让水稻更值钱,还让村民更富裕。稻田签约了50名“农民父亲”负责稻田管理,除每亩田向村民支付500元/年租金外,所产稻谷还另外给予奖励。此外,村民还会在农闲时期进入车间,从事生产工作,赚得另一份工资,实实在在鼓起了腰包。
古韵山水墨 绘就“共富景”
东案乡位于常山东部,一直以来就有着丰富山水资源和深厚人文底蕴。近年来,东案乡立足现有优势,依托梅树底景区和金源古村两大核心资源,倾力打造山水林泉养心游、千年古村穿越游等多条体验路线,聚焦文旅游融合发展,实现集体经济与农户增收双赢。
梅树底村自然风光旖旎秀丽,村庄森林覆盖率达95%,是东案乡里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早在2011年,就有不少游客来此游山玩水,到了2018年末,梅树底4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过来玩的人更多了,梅树底成为闻名一方的避暑胜地。由此一来,当地农家乐、民宿纷纷开张,年游客接待量达8万人次,如今年经营性收入已超1500万元。
离梅树底景区5公里的金源村,是王氏家族“一门九进士”之一王介的故里。2020年6月,衢州市腾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入驻金源村,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整村打造现代旅游根据地,由全市31家旅行社实施客源兜底。此外,金源村还将村集体所有的古民居租给腾云公司,打造高端民宿,满足多层次需求。今年59岁的村民钟海花将自家闲置的7间房间租给了腾云公司,每年租金收入8400元,加上当民宿管家的收入,一年下来有3万元左右。
如今,东案乡按照“全域景区化、业态多元化”理念,立足旅游富民惠民,带动当地发展。既做大了山水文章,也激活了发展潜力。从一村富到村村富,东案乡让共同富裕真正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