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种”出共富果
“父亲的水稻田”上新米
本报讯(记者 徐露霞 俞国文)春种秋收,四季更迭,天马街道天安村“父亲的水稻田”迎来了新一年的丰收。10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学生们,相聚一堂,参加“颗粒归仓”秋社庆典活动,感受丰收的喜悦。
“福也,好啊!祈风调雨顺,庆五谷丰登啊……”一望无垠的金黄色稻田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喝彩歌谣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隆重登场。喝彩师傅身着红袍,嗓门高亢,用一声声嘹亮清脆、掷地有声的喝彩声,演绎着祭五谷、祈平安的秋收庆典,喜庆的气氛感染全场。
秋社庆典过后,“父亲的水稻田”正式开镰。大家戴上手套,拿上镰刀,纷纷扎进稻田中挥镰割稻。伴随着打谷机隆隆的轰鸣声,游客们交叉替换着将稻穗甩打脱粒,饱满的谷米倾泻而出,空气里弥漫着阵阵谷物清香。劳动声、欢笑声,也在金黄的稻田里久久回荡。“我们是北京人,打稻谷是第一次体验,很开心,这大概就是丰收特有的魅力吧。” 国家一级作家、梨花体诗歌创始人赵丽华满脸兴奋。“感受到满满的秋收氛围,喝彩祈福、割稻丰收,这完全是沉浸式体验了。”作家于卓说,能在这样的氛围中亲近土地、亲近粮食、传播文化,他觉得特别有意义。
一番辛勤劳作过后,刚刚收获的稻谷被送到距离水稻田500米外的谷哇谷哇稻田研学工坊。现场游客和学生们也从田间地头转向研学基地,体验用石臼木杵的碾米过程。“一二三,一二三……”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号子声,稻谷褪去了金黄色的外壳,露出洁白晶莹的大米,让在场的游客和学生们兴奋不已。为了让大家沉浸式体验秋收的成果,研学工坊还将新鲜脱壳的大米蒸熟,为大家送上了一顿特殊的“午餐”,让大家一起见证从一片稻田到一捧大米、一碗米饭的全过程。
除此之外,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美丽常山三部曲”系列文学作品、举行了青年艺术乡建论坛等系列活动,大家品茗交流,围绕艺术和乡村文化的多种实践进行交流、探讨,期待用艺术之光点亮共富之路。
据悉,“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发起人是常山籍作家周华诚。2014年,周华诚以“全程有机化种植+众筹预售+实地体验”的方式,在常山县五联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众筹项目,邀请城市居民来到水稻田里感受春种秋收,记录农耕生活。历经8年时间,“父亲的水稻田”的规模已从原来的3亩增加到500亩,水稻田也从原来的卖稻谷、卖体验向卖文化转变。目前,“父亲的水稻田”已累计举办春季插秧节、秋季丰收节、新米发布会等活动27场,吸引16000余人参与研学旅行,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品牌、优质农产品品牌、农村文化品牌和文艺游学品牌。
“我们‘父亲的水稻田’,其实就是在探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做出一些自己的实践。”周华诚介绍,接下来,“父亲的水稻田”还会探索深化与农民之间的合作,努力把大企业引进到村庄建设中,也把城市的人群引进到村庄,让“父亲的水稻田”接地气、冒热气,更聚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