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到金源
刘爱国
金源位于常山东北面,距县城约三十来公里。这里群山连绵,峰峦叠翠,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这里有底蕴厚重的千年古村落,一溪清水流村间,贤良宗祠美名谈;这里有四季常绿的胡柚大道,飘逸顺畅景观美,四季花香迎宾客。
六十年代金源是偏僻的山坞旮旯,俗称“山坞北弄”。那个时代交通相当落后,全县没有几条公路,1956年6月常芳公路通车,1961年延伸至龙田,到金源的汽车勉强开到龙田口,再往里便是漫漫山路步行道。金源万亩大山遍布茂林修竹,但受交通条件限制,丰富的毛竹资源很难输出,农民要想获取毛竹收入,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肩扛背驮至龙田口,由供销社收购后,农民才换得一点辛苦钱。六十年代正是高举“三面红旗”,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农业生产竹编用具消耗大(簸箕、簸斗、箩筐、晒垫等),我县又是柑橘主产区,桔篓需求量也很大,但由于毛竹困在偏远山区,竹制品加工受制于运输,为此,县里组织多批篾匠进驻毛竹产区,制作成品送到龙田口再运出,我就随父辈一道前往金源呈村。
那时候到金源感觉路途十分遥远。当年开往芳村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没有什么预售票,要当天临时排队候车。记得清晨就起床,作好出行准备,带着工具、被褥、衣物,步行赶往天马桥东头北侧的车站(现白马广场对面),当时汽车站只是一幢矮小的平房,过往车辆就停靠站门口,客车大约只能坐三十来人(车顶有行李摆放架)。也许出行的人员少,车厢里乘客竟然还没坐满,行驶不到一公里乘客又下车等候,原来汽车要在常山江过船渡,乘客下到车外随船渡过,当时没有什么“救身衣”,也没有想过是否安全,就这么糊里糊涂随汽车一同摆渡了。
客车好像改装的“老爷车”,汽车路却是新建的“沙石路”。当年汽车路简易狭窄(尚无“公路”这时髦叫法),遇到对向汽车,要停车借道交会,路面全都由沙石铺成(有人扫路养护),汽车经过扬起一路尘土。当时造路以不损良田为原则,所以基本是蜿蜒曲折,坡陡弯急之路,且路面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可想而知,汽车在这样的路面上开,必然是摇摇晃晃,荡荡悠悠地前行。到了芳村老街口停车站,大部分乘客都下了车,经过检查轮胎、加水、休整后,又继续向龙田口前行,而这更是一条山势峻峭,地形险恶的路面,一边是山一边是溪谷,且路道窄小,估计跑这条路的驾驶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更要有过人的胆识,同样,乘车的人也饱受一路颠簸,一身疲惫。
车到龙田口,才是出行人辛劳的开始。当年这里有地质队、供销社(分社)、粮站等机构,算是比较热闹的地方,但再往里就很偏僻,客车无法进入,我们要到金源最里头,只好在龙田口下车,挑着家什工具,背着行囊,靠双脚徒步前行。开始一段路还算平坦,途中往客甚多,也有凉亭歇脚,从上源再往呈村走,便是高低不平的田垦路,或溪边山脚的灌木丛,那时我才六、七岁,其实没有太多的感觉,但父辈所走的分明是一条艰难跋涉,负重前行的人生路。
这是六十年代到金源的往事。之后,常山的公路建设不断发展,1973年7月客车通到毛良坞,八十年代东案田蓬打通一条隧道,金源又多了条出通行道,九十年代之后,我县公路建设发生了全新变化,沙石路改为水泥路,后又铺设柏油路,公路改弯取直,路基不断拓宽,“要致富先修路”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发展共识,到202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130.5千米,呈现高速、国道、县乡公路并存,形成密密麻麻的交通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常山江随处可见高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汽车船渡早已成为历史。前些年乡镇区划调整,有利于区域发展布局统筹,金源的出行更方便了。现在的金源从交通闭塞的“山坞北弄”,成了通畅便捷的城市后花园,从贫瘠荒凉的偏远山村,蝶变为令人艳羡的新农村,千年古村成了“古韵山川”的伊甸园,成了休闲养生的天然氧吧,过去败落不振的金源变为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天地,过去出行艰难的泥泞路成了宽畅平坦的快速道,如今通往金源的公路,犹如一片飘逸的绵玉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青山绿水、多姿风采的金源,是宋韵常山全域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让赏心悦目,让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