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会记住他们
——读梁晓声的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老黄
从1968年到1978年,我国大约有1600万的城里“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他们把青春献给农村的“广阔天地”,为新农村建设和保卫边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记得他们,大地记得他们,历史也必将记得他们。
在这支浩大的“知青”队伍中,有1949年出生在哈尔滨的梁晓声。他1968年投身到北大荒建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史诗般的万字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塑造了三个充满理想、朝气蓬勃的“知青”形象。副指导员李晓燕,是“知青”中的代表人物。她在“养活不了自己”的“鬼沼”地上,带领垦荒队伍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战,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着“摩尔人”称号的王志刚,深受战友们的信任,他为了开辟“鬼沼”新路,只身和恶狼搏斗,壮烈牺牲;稚气未脱的女“知青”梁姗姗,跟着哥哥来到“满盖荒原”拓荒,大胆地追求爱情,展现了茫茫荒原上的人性之美。
小说对北大荒的恶劣环境进行了刻骨铭心的描述。开头“那是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积年累月浮盖着枯枝、败叶、有毒的藻类。暗褐色的凝滞的水面,呈现着虚伪的平静。水面下淤泥的深渊,沤烂了熊的骨骸、猎人的枪、垦荒队的拖拉机……它在百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人们叫它‘鬼沼’。”把北大荒隐秘的“鬼沼”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在小说推进中,有许多关于艰难凶险的描述。“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的深夜,荒原在静谧的黑暗中沉睡的时候,可以看见那里有绿荧荧的忽闪的‘鬼火’飘动,可以听到当年被‘鬼沼’吞陷的熊的巨吼、猎人求救的枪声和其他不幸遇难者们绝望悲惨的哀呼……”“这荒原上有那么多的狼,光天化日之下,它们三五成群,大模大样地尾随在我们的拖拉机后面,捕食被犁头翻出的肥大的土拨鼠。夜晚,它们就在我们的帐篷四周嗥叫。”
还有在许多人认为是美丽的溪流,在这里却成了“吃人的河”——“清可见底的‘流浪者’河,不知从哪里汇集了那么多水,隔夜之间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浊流湍急,打着漩涡,夹杂着雪坨、冰块儿、枯枝断树,甩了一个直角弯,奔泻而下,河水溢出河床,灌进沼地,‘鬼沼’一片汪洋!”
哪怕是恐怖的“鬼沼”,哪怕是贫瘠的“满盖荒原”,因为有了一帮热血的青年,他们满怀革命的理想,在战天斗地中大有作为——以甘洒热血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人格写下了壮烈的青春篇章。
来自上海的副指导员李晓燕,带头“向团里提出保证,当年开荒!当年打粮!第二年建新点!”立下了军令状。在全连人的列队送行下,他们驶向茫茫雪原。这个“有一张清秀妩媚的脸,脸上的皮肤白净,五官俊俏,一双眼睛很大,很明亮”的姑娘,为了考验自己扎根边疆的坚定性,三年之内不探家。她还和男青年们同样干着劳累的活,想使自己的体形改造得更符合“劳动者的美”。终于有一天她昏倒在“流浪者”河边,在昏迷中,她时时念叨着两个字“麦种,麦种……”完成了她扎根誓言中“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的理想。
同来的上海“知青”王志刚,健壮魁梧,有一张线条粗犷的脸,给人一种意志坚定、力大无穷的堂堂男子汉的印象。他性格孤独,为人正直,敢于主持公道,不喜欢出风头,但一言一行都在知青中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在“满盖荒原”,他孤身一人为连队探寻“鬼沼”路径,与恶狼较量,“他身上背着一只狼,两手拽着狼的两只前爪,头顶住狼脖子;那只狼朝天张大着嘴,两只后腿抓在他的腰胯上。”到第二次黎明,人们发现的是“血迹斑斑的衣片,一柄大斧,三只死狼……”他是拼搏尽了最后的气力才倒下去的。
小说中对梁姗姗为爱而“献身”也不惜笔墨。她渴求哥哥的理解和庇护,却受到哥哥的鄙视,可她没有哀求,没有呻吟。即使受到强大的压力,她对爱情的执着、忠贞也没有丝毫改变。她甚至做过一次人工流产。她为垦荒队员洗衣做饭任劳任怨。当垦荒队里出现粮荒的紧要关头,她拿上一把镰刀和一个小土篮去挖野菜。为追赶一头狍子她向“鬼沼”迈出了勇敢步伐,最后,沼泽中只露出了她的一只小手,倏忽间便从眼前消失了。
小说到了最后,“鬼沼”终于被征服了!在“鬼沼”旁立有一块大青石石碑,碑文上刻着:垦荒者李晓燕和她的战友王志刚、梁珊珊长眠于此。
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作家梁晓声的成名作,是一幅格调高昂、动人心弦的北大荒垦荒图。现代评论家、作家雷达评价道:这是一篇富于悲壮美的抒情诗似的小说,激情贯注,一气呵成,对大自然的神秘色彩的渲染,构成小说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