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般的刚柔
——读阿城的小说《赵一曼女士》
楼一阁
近日,读到阿城的小说《赵一曼女士》,了解到抗日英雄赵一曼在1935年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受伤被捕,后在哈尔滨市立医院被监视治疗,但仍坚贞不屈。我的头脑中立即涌现出哈尔滨的市花——“丁香花”的形象,与赵一曼品格有异曲同工之美。她气质高雅,有着“天国之花”的美誉,虽性格温柔,但也不乏热烈,她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小说《赵一曼女士》通过讲述赵一曼被捕受审的过程,表现了抗日联军女英雄赵一曼热爱祖国、忠于革命、顽强斗争的精神气概。小说以史料为实,经艺术加工,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小说从史实出发追求文学的形象和升华,既让人们记住英雄赵一曼的名字,又展现了血雨腥风年代里女英雄的魅力。小说开头“伪哈尔滨市的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在日伪统治时期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有关她的一些资料。”哈尔滨这座城市,有许许多多的教堂,被人称之为“教堂之城”。作者遥想“赵一曼女士能够清晰地听到从这三座教堂的钟楼上传来的大大小小的钟声。”小说的主人公出场写了“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略瘦秀且成熟的中国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日本军“认定自己捕获了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个重要人物。”
女英雄的浪漫和爱美之心由“丁香花”来衬托。躺在医院里的赵一曼女士,被南岗警署的警察昼夜24小时轮流看守着。“病房很干净,挡着乳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哈尔滨市民历来把丁香花作为友谊和爱的信使,插入千家万户的花瓶中。“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摆放在那里的。”字里行间表达了英雄城市的人民十分爱戴和支持抗日联军革命义士。
小说接着描写了赵一曼被捕过程和被残酷审讯的一幕。“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讨伐队的子弹后被抓获的。”赵一曼女士流了很多血。在审讯赵一曼女士时,日本鬼子“不断地用鞭子把儿捅她手腕上的枪伤伤口,是一点一点地往里拧。并用皮鞋踢她的腹部和脸等部位。”尽管一而再地“严刑拷问”,但“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女英雄坚守信仰、坚强刚毅的一面让读者为之敬佩!
在准备逃离魔窟继续抗日的进程中,赵一曼理智温情的一面在小说中活灵活现、娓娓道来。住院期间,她对年轻的警士董宪勋劝说道:“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使役,不是太愚蠢了吗?”她经常对董警士讲述山区抗日联军的战斗和生活,从而使董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和她一道上山。女护士韩勇义对赵一曼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的不幸、工作上的受欺负等等。半年多的相处,使韩护士对赵一曼十分信赖。
不料,赵一曼刚逃走,日伪军就从白俄司机处发现了线索。又从太古街的栅铺主人那里得知,赵一曼是由他们抬到荒山嘴子附近去的。“松本英雄和千叶警官等几个人,马上乘车去追。”鬼子兵从路边的田地中包抄合围,用手枪逼迫着,将赵一曼他们逮捕。留下了千古遗憾——“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毙的。”
小说的最后以赵一曼留下的两份遗书作结尾,荡气回肠,催人奋进。“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遗书作为史料,真实可信,一方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恋恋不舍和深切期盼;另一方面表现了革命战士为民族大义而牺牲的无畏,也表达了小说作者对英雄赵一曼的崇敬之情。
共和国元帅聂荣臻这样评价赵一曼:“她的伟大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坚毅不拔开拓前进,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不息!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
赵一曼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中共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她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2009年9月,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小说作者阿成,原名王阿成,1948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尚志市,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奖项。代表作有:《赵一曼女士》《年关六赋》《马尸的冬雨》等长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