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端午节
印象中,小时候的端午节很隆重,很讲究,很有传统节日的气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我们浙西地区,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一直以来,端午节吃粽子,吃馒头,吃咸鸭蛋,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插艾草菖蒲,佩香袋,踏青,赛龙舟以及已谈好对象的男方给女方“送端午”等。正可谓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不像现在,端午节越来越淡化了,除了有的人在门上插几株菖蒲或艾草和县级组织赛龙舟外,其它已基本没有特别之处了。
其实也难怪,许多传统的习俗都与“吃”有关,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平时难以吃到的东西,唯有节日,可名正言顺、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弄来吃。比如粽子,现在只要想吃可以天天吃,可是往前推50年,农村当中多数人家唯有端午、中秋、春节这3个节日才能吃到粽子,平时想都不要想。
小时候,我家的条件属于最差的那种,除了重要节日外,根本没有纯白米饭吃,没有肉、鱼、蛋、鸡等好菜吃;平时连番薯丝拌的饭也常常饔飧不继;鸡下的几个蛋,都是用来换盐、酱油和煤油等,除了立夏节可吃2个鸡蛋,平时与鸡蛋是无缘的。小时候我曾经想过,若是什么时候能天天吃上大米饭,也许就是共产主义了。
我11岁那年端午节前一天早上,我看到母亲将1升多糯米浸在小水桶里,我高兴地想,总算有粽子吃了。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将这一好消息悄悄告诉姐姐,姐姐说:“就一升多糯米,母亲跑了好几家才借来的。”听她这么一说,我吃粽子的欲望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怅然地说:“我们家没有糯米,不吃粽子也行的,为什么要东央西浼地求人家借。”姐姐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不管再穷也要吃粽子的,只是多少而已。”我那时不知什么叫传统节日,没想到比我大几岁的姐姐为什么比我知道那么多。
端午节那天恰好是星期天,因头天夜里下了阵大雨,早上尽管天气晴朗,可是马车溪的水是黄黄的,大渠小沟里的水也是淡黄的。早饭后,我叫了隔壁比我大两岁的阿强一起去捉泥鳅,我们拿着竹篓和小网兜,沿着西畈坝水沟一路向上游走去,时不时地将网兜朝水沟捞一下。那时候和现在不同,水沟底下并没有浇上水泥,都是泥巴和水草,是泥鳅习惯躲藏的理想之地,每次网兜捞几下提上来时,里面总有活蹦乱跳的泥鳅,多时四五条,少则一两条。有收获,心情总是愉快的,心想,不管有没有肉,端午节能吃上鲜美的泥鳅也是不错的。
不知不觉地,我们两人已走到西畈坝了,西畈坝是马车溪的一条水坝,也是水沟的尽头。河里翻滚的洪水似万马奔腾,湍急的水流经过石坝的阻隔再往下冲,形成了振聋发聩的水声,我们两人近在咫尺讲话都听不清。
我们在此观赏了一会溪里翻滚的洪水,没想到平时恬静的马车溪此时发起脾气来气势汹汹,大发雷霆。我们在河边回水的地方又捞了一会,大约10点半左右,我们各自捉了2斤多泥鳅,我用手势比划“可以回去了”,阿强领会,我们沿着原路往回走。因为水沟边上烂泥路,太滑了,我们来时边走边捞泥鳅,还没感到很滑的样子,可返回时不一样了。先是阿强不小心脚下一滑,卜通一声,连人带竹篓摔倒在水沟里,我马上过去欲拉他一把,没想到我脚下也滑了,也连人带竹篓一起摔倒在水沟里,因为我们的竹篓都没有盖,一摔倒水里,等于将泥鳅都放生了。我赶紧抓起竹篓,只见里面仅有4条倒霉的泥鳅在里面蹦跳着,不知是看到我俩摔跤它们感到高兴,还是为刚才没有迅速逃离而感到后悔。阿强的竹篓也仅有5条泥鳅。我想干脆也给放了,阿强说:“别倒掉,拿回去喂猫吧。”
此时我们衣裤都湿透了,两人你望我我望你,狼狈地回到家里,若不是过节,不被母亲打骂一顿才怪呢。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