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培育“大产业”
常山探索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径
![]() |
常山县培元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猴头菇培育基地 |
杭州日报记者 邱丹晨 本报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刘科雅
日前,国际食用菌育种与产业促进研讨会在常山召开,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名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谋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径。
常山是“中国食用菌之乡”,其中猴头菇更是常山食用菌“拳头”产品。“食用菌是常山‘三宝’之一,食用菌产业的振兴发展承载着老百姓的期盼,也是常山共同富裕赶考路上的一道‘必答题’,意义重大而深远。”常山县有关负责人表示。
政策帮扶助力产业振兴
“常山食用菌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猴头菇的生产,在整个业界当中是被认可的。”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主席、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谭琦表示,此次大会落地常山,对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常山“三宝”之一的猴头菇,曾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种植产业,栽培量一度位居世界第一。近几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迅猛,产能相对过剩,对常规食用菌栽培冲击较大,加上用工压力大、农业设施土地受限等多种因素,使得常山食用菌发展受到影响。
同为常山“三宝”的胡柚、油茶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猴头菇却几经沉浮、不温不火,如何破局?
近年来,常山县相继出台了食用菌产业等相关扶持政策,如《“常山三宝”振兴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常山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通知》,在培育食用菌新品种、引进企业入驻工业园区、鼓励购置新设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了产业发展,培育与壮大了一批食用菌示范基地。
政府政策的帮扶为常山食用菌产业振兴助力,同时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为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增添了动能。
“山珍猴头,海味燕窝”。说起猴头菇的价值,常山豪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荣良滔滔不绝。10多年前,毛荣良从杭州回乡创业,创办常山县培元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主抓猴头菇、灵芝开发生产。去年以来,基地年种植猴头菇20余万棒,加上年产量达30万公斤的灵芝菌,年产值580余万元,并带动周边村民13人就业,年增收50余万元。
“我们有3条猴头菇深加工生产线,一部分猴头菇走鲜品市场,另一部分进行烘干分类、精深加工。”除了销售鲜菇,毛荣良的团队还研发了猴头菇多糖固体饮料﹙营养食品﹚、鲜菇软罐头、猴头菇速成汤料包、猴头菇饺子、猴头菇年糕等猴头菇全产业链深加工产品。
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如何进一步实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常山县不断探索新路径。2015年起,常山承担多轮浙江省省级食用菌技术团队项目,成功试验猴头菇液体菌种生产、黑木耳刺孔养菌、菌棒提早下田披遮阳网等高效栽培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起,常山县农技人员大胆创新试验,自主繁育羊肚菌菌种并在生产中试验应用,与从四川规模化育种单位购买的菌种在产量、质量上相近,每亩可节省菌种成本2000多元。
2022年,常山在招贤镇鲁士村打造菌光互补示范基地,助推浙江移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菌光互补项目建设,解决食用菌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80亩菌光互补产业园主要实施周年化香菇栽培,年栽培100万袋。同时,当地大力推广“稻—菌”轮作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吸引更多投资。
目前,常山共有食用菌生产规模主体30余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深加工企业3家。猴头菇产业链也不断扩大,当地已研发复方猴头胶囊(颗粒)、猴头菇贡面、猴头菇饼干、云片猴头(软罐头)、猴头菇超细粉、猴头菇固体饮料、猴头菇益生菌、灵芝破壁孢子粉等加工产品。
“我们规划到2025年底,全县食用菌年栽培量4000万袋(瓶)以上,总产量1万吨以上,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兴良介绍,后续常山将重点培育打造工业园区的食用菌深加工基地、浙西珍稀特色菌园、菌光互补三产融合文旅综合体示范基地、食药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羊肚菌高效栽培示范基地、黑木耳“稻—耳”轮作“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等6个浙西特色示范基地,推动常山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