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文常山

探密碧石坞

  胡志刚

  球川镇球川村碧石坞自然村因后山岩壁呈青绿色而得名。明清时期属君子乡齐贤里七都岁字庄,1983年称碧石坞村委会,属球川乡,1984年球川乡改球川镇称碧石坞村,2013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与球川、荷村、竹林、溪边、桥头6村合并称球川村。

  碧石坞属石灰岩地貌,这里奇山异石众多、古树溶洞遍布,景色优美,水质清澈,环境宜人,且有着丰富物产资料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寄托乡愁之佳所,游玩打卡之胜地。

  初夏一个微风和煦的上午,因村书记韩小土的邀请,我们走进了这个颇具神秘色彩且有传奇故事的村落。

  此处以韩姓为主,自清咸丰年间迁到这里。“半壁岩石半碧泉,一池青水一村绿”,形容的就是碧石坞自然村的碧石坞壁泉,祖祖辈辈都依靠这眼泉水休养生息,一直以来,村民非常看重泉水,修建了方便饮用和洗涤的水池,尽管此后用上了自来水,但还是不定期地对泉水进行清理保护,使得泉流叮咚响、淘衣声辟啪、欢笑声荡漾,永葆了碧石坞壁泉恒古不变的生机与活力。惊诧其绿,因它温润如玉,惊呆于水,为它澄明似镜,掬一口清泉入嘴,甘甜清冽直沁心扉,沐浴其中,身心畅快,妙不可言!

  惬意享受了碧石坞壁泉,我们一路交谈,不经意间来到了一座“旧城门”前,据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此“旧城门”时称壕头城、壕城,城墙大致呈南北走向,长约500余米,横亘在坑谷之中,因城门内侧隆起的土坡形如牛头,沿两侧山脊缓缓抬升的城墙恰似一对巨大的牛角而改名为牛头城,修建于明正德七年,至今已500多年了,之所以在此立寨建城,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地理之缘由。

  建城的直接原因是爆发于明正德三年(1508)的王浩八率众起义,朝廷曾先后调遣诸军征讨,此地正好位于浙赣两省交界处,出城门即为江西广信府玉山界,于是立寨戍守。正德十四年(1519),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金华同知张齐、宁波通判王驾也曾奉命驻军于此。明清时期的古镇球川饱经兵燹匪患之乱,因此壕头城也是历经数番修缮。

  地处浙西边陲的球川是璞(何家璞石)信(上饶信州)古道上的一个经济重镇,是浙赣闽皖边界的商贸重地,古道夹在青山秀水之间,充满了未知的坎坷与诗意,玉山的纸砚、景德镇瓷器、浮梁茶叶都要经过这里流通,成就球川的饭馆、烟馆、客馆等商号兴起,尤其是造纸业曾盛极一时,素有“纸都”之称,周围内外皮滩上晾晒着片片白纸,如覆地白雪,引人入胜,清裴瑞兴有诗为证:“幅员数里锦为城,破竹为丝满地明,似月似霜还似雪,一川白得可怜生。”此“球川晾雪”为我县古十景之一,那时能用上球川官纸乃身份高贵之象征,可如今只留断壁残垣,岁月悠悠印痕犹在,不免唏嘘不已!

  “我带你们去西山的百佛洞(白佛洞)看看。”韩小土像导游,仿佛要把碧石坞有意思的景点全部推介给我们,游兴正浓的我们也求之不得,随着他的身后徒步而上,从山脚出发到了500米处光景,只见一高10米许、宽约4米的偌大洞口突兀眼前,我们一头钻了进去,就像宋朝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般的感觉:其下平旷,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约摸到了洞的中间地段,只见一口仰天水井废弃于此,深洞藏古井,不知当时是否为饮用而凿?据说这口井可通数里之外的七一水库。环顾四周,见悬崖峭壁与地面交界处有许多供奉佛像的痕迹。“是的,这里曾有过一百多尊佛像,遂谓百佛洞,可惜文革时因破‘四旧’被毁掉了!”

  这百佛洞也曾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清咸丰年八年(1858)逃长毛时,附近几百个村民曾躲进此洞避难,长毛是指太平天国时期江浙一带的一些散兵游勇,他们披头散发烧杀抢掠行径残暴,那时谈长毛色变人心惶惶,几十个长毛几乎把西山翻了个底朝天,也曾搜到了百佛洞口,但因洞口植被茂盛枯藤葳蕤未曾发觉,另一说法或许是佛像显灵庇佑,才使村民躲过一劫。

  “这片范围应是以前的甘露镇,也曾是古战场啊”!西山百佛洞下来,随着韩小土的手指方向,我们又来了兴致,一片荒草地怎会是古战场?且甘露镇这个地名现《常山县志》已无从查找,一个似乎已蒸发消失的常山古地名,曾引起许多人关注,至今仍还是一个谜团,带着好奇与疑惑我们走访了村中八旬以上老人,同时又翻阅了诸多文献资料,谜团才解开。

  据光绪《常山县志·古迹》载:“甘露镇,在县西北四十里。梁开平二年,淮南攻危仔昌于信州,吴越攻淮南甘露镇以救之,即此。或以为润州之甘露,误也。今废。”清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三中也说:“甘露镇在常山县西北四十里,”其背景是发生在五代十国初期的“信州之役”,后因淮南内部发生兵谏,信州之役不了了之。而后在开化县域内一度也有甘露镇在华埠说、在杨林说等,似乎都在为抢夺甘露镇之地名而据理力争,最终无奈因拿不出真凭实据才善罢甘休。

  根据康熙《衢州府志》中的《常山县疆里图》并结合实际地形考证,古甘露镇在现球川村碧石坞自然村一带可能性极大,因这里曾是璞信古道上的重要关隘,独特的地形地貌很适合军队驻扎和百姓生活。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甘露镇消失的原因是由于军事形势的变化,作为一个军事建制意义上的行政单位不再在原址设立,相应的军事人员和居民也随之撤离,甘露镇的历史也就无法传承。唐广德二年(764),常山县城迁往现今天马镇,常玉古道不断兴盛,甘露镇所在的璞信古道军事地位有所弱化,由此理解甘露镇地名之所以消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是的,我们沉思感慨且向往憧憬:碧石坞,古韵悠悠也曾刀光剑影,诗情画意又赋时代气息,神秘面纱有待揭开,文旅价值有望开发,在农文旅高度融合的当下,如有慧眼人士、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将现有景点复原包装,连同三十六天井、古民居及球川美食“三宝”等串点连线、穿线成片,成为闭环观景带、休闲游玩处、放飞心灵地、研学体验区……诚如斯,则古镇扬名,又快哉人心!


今日常山 人文常山 00003 探密碧石坞 2023-08-15 2 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