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耕读传家 书香流芳

——招贤镇樊村村成为“学霸村”的背后

  记者 葛锦熙 通讯员 徐翠萍

  近日,招贤镇樊村村的樊宇轩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录取通知书,村里负责编制族谱的樊利光又开始忙碌了。“信息收集、辈分梳理、家庭走访之类的工作都要尽快完成。”樊利光说,樊氏家族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1998年大学扩招后,“博龙溪樊氏宗谱”中对于考上“985”院校的孩子都有特别的记录。

  招贤有贤,樊村不凡。这个1800人的小村庄每年都有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在樊氏宗谱的记录中,1998年至今考取“985”院校及硕士、博士、博士后共有30名。一个村孕育了这么多“学霸”,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近日,记者带着好奇,走进樊村村调查了解。

  樊辰凯是全村人眼里“既懂事又懂学习”的孩子。2014年,他被衢州二中创新班提前批招录,2018年,凭借多次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化学系提前录取。面对闪闪发光的简历,他笑着说:“小时候大人之间不攀比谁家有钱,谁家盖新楼,而是比谁家孩子考了第一,谁家孩子又拿了什么奖。”

  回想起当年曲折的求学经历,樊辰凯对父母满怀感恩。2012年,从村小毕业的樊辰凯只身前往衢州市区读初中。初来乍到,他和新同学们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厌学、逃课、欠作业成了他躲避上学的方式,从小听话的樊辰凯和父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为了陪伴儿子度过适应期,樊国兵夫妻二人抛开了义乌的生意,毅然返乡,在樊辰凯的学校边上开了一家餐馆,于是,这家“常山饭店”就成了父母陪伴他的“基地”,每日上学前的叮嘱,每晚放学后的陪读和热气腾腾的宵夜,是父母给他的最大温暖。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后,父母勒紧裤腰带送他去杭州、湖南等地培训、竞赛。“在我人生成长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是父母陪我渡过的。”樊辰凯说,在樊村村每个考上理想大学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重视教育的父母,用他们对知识重要性的朴素理解,引导着孩子们一步步往前走。

  在刚刚落幕的“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暨长沙媒体艺术节上,樊村村的樊文茜作为学生代表站上了发言席。视频传到了家庭微信群,母亲杨利君兴奋地逢人就展示。

  今年刚上研一的樊文茜是湖南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杨利君说:“女儿看到本科录取名单时,当即兴奋地说自己也要上村里的宣传栏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樊文茜说的宣传栏是樊村村文化展示长廊中的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子都会在这里张贴展示。“每当有人考上好的学校,村里就会拉横幅表示祝贺,父母们脸上的那种骄傲的神情真是让人羡慕。”樊文茜告诉记者,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她就读的是环境科学专业,大二时她决定转为英语专业。为了弥补因换专业而拉下的学分,樊文茜只有加倍努力。大二她修完了大一、大二两年的课程,大三就得到了本校保研名额。“好好读书是对父母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樊文茜说,在学习上父母很难给什么专业的建议,但是他们都会告诉她,相信你自己,认真去做就好。面对外界对女儿的夸奖,杨利君笑笑说:“她只是个普通孩子,只是比很多孩子乖些,我们也只是觉得读书这件事挺重要的,其他的也没教她什么。”“这些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父辈和爷爷辈无论是务农还是做工,都本分老实,工作勤恳,就连打牌搓麻都难得看见,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还要下地干农活。”樊利光说,在修编族谱的过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孩子与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樊村村对于教育的重视,从樊家族训中有迹可循。早在清代确立的“五戒五谕”族训中,就有“戒子孙倦习经书,谕子孙书香流芳”等内容,以营造勤学向善、乐业务本的氛围, 要求族人勤学诗书、耕读传家。“从大栗山学堂、竹坪读书处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村建立的樊家完小,让孩子有书可读一直是我们全村的任务。”樊利光介绍,尊师重教,在樊村传承了上百年,从古时给参加科举、乡试的人补贴笔墨膏火费,给学子家庭均分收益的“衿田制度”,到恢复高考时复习迎考者记工分,再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考上大中专院校的,不把承包田全部调出,而保留一部分“花生田”分配收益,现在村集体中还要留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奖励金”。樊村村党支部书记樊克飞认为,樊村村之所以会成为“学霸村”,和村里营造勤学苦读的氛围分不开。“20年前,我们村就建了全年开放的图书室,孩子们从小的娱乐活动就有‘看书’这项,每年在樊氏宗祠里都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村民的参与度都很高。”樊克飞说,在樊村,“学习是最好的出路”的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每个家庭。


今日常山 一版要闻 00001 耕读传家 书香流芳 2023-08-16 2 2023年08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