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相处天地宽
──访百岁老人胡十五娜
百岁老人胡十五娜 |
通讯员 连中福
近年来,常山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共同富裕幸福颐养标杆区建设为目标,把握形势、立足县情,通过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全方位打造“孝老之城”。截至目前,我县共有22名百岁老人,主要分布在天马街道、紫港街道、球川镇、招贤镇、东案乡、大桥头乡等乡镇(街道)。其中,男性6名,女性16名,最年长者为招贤镇廖荣风106(虚)岁。连日来,县作家协会组织部分会员进村入户,走进百岁老人家中进行采访,以文字形式记录下百岁老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分享百岁老人们的健康长寿秘诀。近日起,本报陆续刊发系列文章,本期为第二期。
虽然立冬已过一周,但天气并不见转寒,因长久干旱,使中午的气温依然上升至摄氏二十七度以上。
午饭后,我匆忙开车前往东案乡田蓬村莲蓬山自然村采访104岁的胡十五娜老人,心想,趁其午休后精神状态最佳时一次采访成功。
去之前,本应与乡民政助理员联系,但考虑是周末,不便打扰,又担心走弯路,便与住同村的战友郑富强电话联系,想让其当个向导,不巧,他却不在村里,但他告诉我,老人和儿子郑海有住一起,并描绘了老人家的方位:车进村口左拐,八百米处有个大香樟树,车停树下停车坪,而后回走不到百米,就到郑海有家。
按照郑富强提供的方位,到了一幢三层楼门前,进屋,见有四位大伯正在闲聊,一问,正好问到郑海有,说明来意后,郑海有立即领着笔者进入老人睡的房间。
胡十五娜老人正面朝里躺在床上休息,听到有人进屋,便转过身子坐了起来,笔者想过去扶一把,老人摆着手说:“不用不用。”笔者担心老人坐不稳,想拿个靠背给老人垫着,老人也说不用。老人就直坐着与笔者交谈起来。
胡十五娜生于1919年11月15日,娘家在本乡墅口村,7岁时开始裹足,她说那是人生的第一场灾难,把一双好好的脚给捆绑得变了型,因小脚被绷带扎得紧紧的,晚上放进被窝里捂热后会特别胀痛,因此,晚上睡觉时常将脚放在被窝外,任其冻,在冰冷的冬天也常这样。
胡十五娜小时候长得非常可爱,裹脚前有次和父亲一块儿去芳村镇上赶集,一个铁匠铺的老板就曾对父亲说:这娜妮长得真漂亮,长大了一定得给我儿做媳妇。不想,只过了两年,胡十五娜刚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家里生活条件更艰苦了。13岁时,她被送到现在的家里做童养媳。老人说,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多数女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父亲手里,能让你活下来就已经是幸运了,不会有想读书之类的奢望。
17岁时,胡十五娜与比自己大8岁的丈夫结了婚,两人共同生活了50年,养育了三男二女五个孩子,老人67岁那年,老伴生病去世,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老人便和二儿子郑海有在一起生活。
老人说,她一辈子过得平平淡淡,与世无争,从来没和他人争吵过,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也不论遇到什么急事难事,她都以一种平和心态对待,从不与他人斤斤计较或对他人发脾气。
在家里,晚辈们对老人也很孝顺,尤其是和自己住在一起的儿媳妇,每天都睡在和自己开着窗户的隔壁床,老人需要什么,儿媳就会将什么送来,老人不爱吃辣,儿媳就给她单独做不辣的菜,老人爱吃葡萄之类的水果,儿媳就常买来洗干净后放在老人床边桌上,老人什么时候想吃,伸手就可以取到。老人说,自己从小就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即不抽烟,不喝酒,不吃大辣,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胡十五娜年轻时,家里是个大家庭,有十多口人吃饭,生活过得挺紧巴,她虽然是小脚 ,但作为家庭主妇,她每天要张罗十多口人的饭菜,让全家在吃饱的基础上,尽可能吃得可口。
孩子们小的时候,家里只有丈夫一个劳力,胡十五娜在张罗全家人吃饭的同时,还要去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插秧、割稻、施肥等下田活,她样样精通。那时,辛苦干一天,只能争到二分半工分,但她心里却很满足。
老人一辈子风里来,雨里去,吃过不少苦,年轻时过得基本都是农村的苦日子,但也练就了一身强健体魄,在百岁之前几乎没得过什么病,更没因病住过医院,一百零一岁那年,不小心在家里摔倒,造成大腿根骨折,虽经住院治疗基本好了,但行动远不如以前,在房间里还能下地如厕之类的行走,出房门行走就得坐轮椅了,但只要自己愿意出门,晚辈们都乐意推着老人到外面走走,看看周边的大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