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峰

欲说当年写春联

  南丰后人

  龙年春节已过,前几天,手机中的朋友们几乎天天都在翻晒有关春联的文字和图像。

  早在新年元旦,常山乡贤樊克生就回老家樊家村牵头写春联;再是前两天县文联组织了一批书法家,到联系村芳村镇猷阁村送福送春联;近日,老同事书法家王阳君也带着一班学生开展写春联活动……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楹联”“对联”,是过年时粘贴喜庆元素中的一种。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平仄协调的文字来描绘美好世界,书写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想来,今年的2月4日已经立春。除夕之前贴上对联,那叫春联再合适不过了。

  大年三十,人们在自家贴年红、福字、窗花等春联,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北宋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把我国传统春节、除旧布新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逢春节,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一方面表达辞旧迎新,另一方面又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我农村老家,把过大年贴春联当作一件神圣又必须完成的事。

  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之后,母亲就唠叨着过年春联的事。距离我家两三里路就是集镇,镇上每隔五天就有一次圩日,是农历逢五逢十的。

  圩日里,母亲把春联作为一项重要的“年货”来采购。供销社里对联卖完了,就到集市摊位上去买;摊位上对联卖完了,就买一张大红纸回家,请人代写。

  记忆中,我的邻居刘老师,他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亲手写的。隔壁的姓徐、姓黄几家也常常请他援笔,我家也不例外。

  后来,我上学了,到了小学三四年级,也开始学书法了,而且常常得到大人们的夸奖。有一年,我家堂前新做了一架橱柜(俗称“香火橱”)。来家做油漆的师傅看到我在学写毛笔字,就一再鼓励我来写橱柜两边的对联。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一番描摹,真的写下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

  每当有人上我家做客,得知橱柜上的字是小小的我操刀时,表扬声不绝于耳。老父亲就顺口对我说:“从今往后,每年的对联就你来写。”

  大年三十到了,母亲从集市上买来了大红纸。我根据家中大门的高度,估摸春联单边的字数,把红纸一折再折,然后用剪刀裁成几副,短幅留作写横联。方桌上同时准备着毛笔和墨汁。

  可是,真要到落笔的时候,对联上写什么内容又让我搔头抓耳。我连忙小跑到刘老师那里去请教,而此时,刘老师家的堂前正在摆开写对联的场面。我看到他的桌子上放着从报纸杂志上收集来的对联作品,得来全不费工夫,挑选几对文字抄了回家。

  初写对联只能一笔一划慢慢来。然而,一副对联写成后,两联一对比又觉得大相径庭。不是笔画出格,就是笔墨黏糊。于是作废重写,往往一张大红纸,只能写出一副完整的上下联和横批。

  到了下午两三点钟,总算依样画葫芦完成了对联的创作。等到对联上的墨汁晾干后,父亲端来米汤作浆糊,先登上楼梯,贴大门上框的横批。我们几个姊妹就在远处帮着看看是否平整对齐。横批贴好后,紧接着贴大门边的左右联。待到凌晨钟声响起时,火红的对联也飘来了微微墨香,欢乐祥和的除夕开始了。

  来年,我早早地开始筹备对联的内容。我留意到,供销社里有七分钱一册的历书卖,而历书的封二就有与时俱进的“新春联”内容。比如,一九八〇年的历书中有“社会主义景色娇·伟大祖国春光美”“集体经济大发展·劳动人民庆有余”“四化蓝图辉映五湖四海·政策落实调动千军万马”等等。

  从此,每年的历书成了我非买不可的小书。历书中的新春联,也便成了我家对联上的文字。

  20多岁后,我外出谋生,后来又在城里定居。有些年份为了图方便,就由着母亲买对联过年了。有的年关,当地的银行商家还有对联相送呢!

  再后来,全社会开始提倡“无笔办公”,我便多年没有写毛笔字了,也没有写过春联。

  如今,老家农村的房子已经拆除了。然而,每当大年三十凌晨的钟声响起,我仿佛又回到年少时写春联的年关。


今日常山 文峰 00003 欲说当年写春联 2024-02-24 2 2024年02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