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民情档案”增进民生福祉
记者 郑月红 吴贤林
10月16日上午10点,一辆公交车缓缓抵达新昌乡达塘村村口,外出赶集的村民们提着大包小包从车上下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86岁的村民汪海贤早已等候多时,村民们一一下车后,他随即坐上眼前的班车,去芳村集镇办事。“现在坐车方便多了,以前到芳村集镇我们要走一个半钟头的路才能走到。”汪海贤笑着说。
不仅有公交车,村里的“幸福直通车”还会将每一位外出的村民平安送到家门口。作为新昌乡推进“三民工程”,落实为民服务举措之一,“幸福直通车”不仅开到了群众家门口,更是开进了群众的心间。在达塘村,和“幸福直通车”同样让群众津津乐道的还有村口设置的“三老说事堂”。近年来,达塘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村民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力量,在村口议事堂定期召开“板凳会议”,以唠家常、话闲事的方式,及时传递党的政策,了解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现在村里各方面建设都很好,村民矛盾也少了,我觉得很自豪。”“三老说事堂”成员刘春良说。
做好民情沟通,为民服务,离不开民情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在达塘村档案室内,400余沓民情档案被整理得整整齐齐,翻看这些民情档案,清楚地记录着每一户村民的家庭情况、收支状况、家庭困难与诉求等内容,为乡村两级更好地“解民忧暖民心”提供了事实基础和档案依据。
“我们是从2010年开始建立村民情档案的,村民的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林权证复印件等材料都要放到档案里面,通过民情档案,村两委对村民的情况也了解得一清二楚。”新昌乡达塘村民情档案整理员朱曙光介绍。
把群众当成“心上人”,把群众事办成“贴心事”。通过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民情、为民办事全程服务“三民工程”,新时代的达塘村村风、民风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和谐安宁。“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把民情档案建得更全、更细,及时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做好基层群众的‘服务员’。”达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重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