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常山县国民经济和......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 03版: 专版 04版: 生活·休闲

2012年度常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山县统计局二○一三年三月一日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工业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总要求,面对低迷的宏观经济形势,攻坚克难,负重奋进,狠抓落实,逐步扭转了经济下滑势头,全县经济企稳回升,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8762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837万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45703万元,增长10.2%; 第三产业增加值366087万元,增长7.5%。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3.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6%,金融业增长14.6%,房地产增长6.7%。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7.8:55.9:36.3调整为7.7:55.2:37.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29489元,折4671美元,比上年增长8.0%。

  二、农业

  201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994万元,比上年增长3.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39059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08568亩,油料播种面积59650亩,蔬菜种植面积52871亩,果用瓜种植面积5157亩。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79776吨,比上年增长0.6%;油料产量6821吨,增长1.9%;蔬菜产量88193吨,增长3.5%;果用瓜产量12039吨,下降12.2%。
  全县柑桔总产量119937吨,比上年增产17765吨,增长17.4%,其中胡柚产量为89688吨,比上年增产13970吨,增长18.5%; 全年的茶叶产量为122吨,增长3.9%;全年蚕茧产量为33.6吨,下降2.6%。
  全年肉类总产量为15272吨,比上年增长4.4%,其中猪肉12404吨,增长3.0%;鸡鸭鹅蛋产量1952吨,增长4.9%。
  生猪年末存栏为12.9万头,比上年增加5034头,增长4.1%,其中能繁殖的母猪为9955头,增长20.5%; 肥猪年内出栏数为18.5万头,比上年增加2896头,增长1.6%;家禽年末存栏157.5万只,比上年增加0.3万只,增长0.2%;家禽年内出栏261.6万只,比上年增加13.1万只,增长5.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5209吨,增长6.3%。
  产业化经营组织稳步发展。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16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2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达1327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市级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1家,县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主要集中在水果(以胡柚为主)和粮食生产上,全县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341家,水果专业合作社414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40766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即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产值892066万元,增长5.1%;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648700万元,增长10.9%。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4811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快报统计显示,全县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106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3家,其中10亿以上1家,5至10亿1家,3至5亿4家,2至3亿4家。
  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92066万元中:重工业669769万元,下降0.1%; 轻工业222296万元,增长24.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49822万元,增长1.5%,产销率95.3%,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59044万元,下降22.1%,新产品产值64840万元,下降24.6%。
  “441”行业产值呈“五增三降”:农产品加工业36047万元,增长55.5%;纺织业115106万元,增长7.6%;成套装备行业51879万元,增长36.2%; 新材料新能源行业86068万元,增长24.0%; 金属加工业84963万元,增长24.9%;化工行业实现产值76867万元,下降8.7%;建材行业205408万元,下降5.2%;轴承行业121824万元,下降16.6%。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水泥产量382.4万吨,同比下降2.1%,其中散装水泥163.1万吨,增长18.8%;水泥熟料467.7万吨,增长4.9%;纱4.1万吨,下降5.7%;轴承3999万套,下降29.3%;铜材7219吨,下降47.8%;机制纸及纸板9.6万吨,下降2.3%;精制食用植物油562吨,增长13.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3430万元,下降35.9%,其中实现利润31137万元,下降43.4%。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246.7分,比上年减少34.3分。
  全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221307万元,增长2.0%。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758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全县建筑业企业20家,具有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6家,三级资质企业13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3272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67362万元,增长16.9%;第二产业投资479809万元,增长14.9%;第三产业投资266101万元,下降1.5%。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457096万元,增长16.8%,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体教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投资增长均在50%以上。
  全县基础设施投资182534万元,比上年下降7.7%。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151999万元,增长23.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0325万元,下降38.9%;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7000万元,增长105.9%;教育设施投资3210万元,下降62.2%。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45948万元,比上年增长6.9%。房屋施工面积377860平方米,增长17.3%; 销售面积60748平方米,增长14.8%,其中住宅销售39660平方米,增长4.1%,商业营业用房17680平方米,增长118.8%。商品房实际销售额59492万元,增长36.6%,其中住宅28052万元,下降4.6%。

  五、国内贸易

  2012年部分家电下乡政策继续实施,房交会、汽车博览会等会展的开展,有效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658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0492万元,增长15.5%;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7166万元,增长14.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3570万元,增长19.4%,零售业零售额276465万元,增长13.2%;住宿业零售额5251万元,增长18.5%,餐饮业零售额72372万元,增长21.3%。
  全县共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3个,摊位数390个,实现成交额4.0亿元。

  六、对外经济

  2012年,全县有自主进出口权企业达到132家,比上年增加18家,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623万美元,下降17.9%。其中:出口10257万美元,下降18.6%。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家,协议利用外资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4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增加值32506万元,比上年增长3.7%。全年各种运输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837万吨,公路客运量1153万人次;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12983辆,其中:载客汽车160辆,载货汽车1538辆,私人汽车11285辆,比上年增加804辆。全县摩托车拥有量31704辆。
  年末全县各类公路里程945.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2.76公里,国道63.50公里,省道8.63公里,县道257.56公里,乡道168.11公里,村道374.93公里。
  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37亿元,比上年下降11.6%。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5.6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97万户,增长6.8%,国际互联网用户3.38万户,增长31.0%。
  旅游业稳步发展。出台了旅游发展扶持政策,有效实施了三年行动计划,三衢石林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景点旅游者人数211158人,增长20.7%,景点旅游门票收入394.4万元,增长3.7%。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9902万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160万元,增长7.6%。实现税收收入85298万元,增长4.6%,其中地税收入41262万元,增长7.1%,国税税收收入44036万元,增长2.4%;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3567万元,增长7.2%。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55450万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053971万元,增长14.5%。在各项存款中,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568214万元,增长19.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83559万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882075元,增长18.8%。
  全县全年保费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7.7%;支付各类赔款0.75亿元,增长29.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4所,在校生12723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生1573人;小学30所,在校生18304人;幼儿园154所,在校生10064人;培智学校1所,在校生54人;其中社会力量办学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1146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275人。
  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4.0%,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9.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9.1%,15年教育普及率96.2%。
  全县教育部门办的高中专任教师314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80人,初中专任教师517人,小学专任教师1046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9人。全县社会力量办的高中专任教师65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2人,初中专任教师65人,幼儿园专任教师439人。
  全县组织申报市以上各类科技项目48项,其中申报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25项、市级项目19项。目前,列入市以上各类科技项目34项,其中,国家项目1项、省级项目20项、市级项目13项。经省科技厅等四个部门审核认定,有5家企业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012年,我县专利申请量210件(其中发明12件,实用新型81件),增长56.7%,授权量173件(其中发明6件,实用新型38件)增长24.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2年,成功举办2012年“祥龙报春·和谐常山”春节元宵等系列文化活动。全县所有农家书屋藏书总量达528500册、报刊杂志10260份、音像制品34200张,直接受惠群众达15万人,圆满完成全县各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覆盖目标任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全县省级非遗项目数量达9个。完成了新昌乡传统榨油技艺传承基地建设工作,并成功开展传统木榨油开榨活动;县五里小学顺利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婺剧)基地验收;启动了2个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建设项目。扎实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共送戏下乡102场,观众达8万余人次;送电影下乡3021场次,观众达148.6万人次;送书下乡12364余册,新建县残联、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5个图书流通点,在县培智学校投入资金8万元,建成了首个特教示范图书阅览室;全县图书流通点达78个;开展送讲座展览下乡7场;开展“文化走亲”交流活动达18次。
  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96%。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99%。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95家,其中县人民医院、县妇保院各1家、乡镇(中心)卫生院14家、民营医院2家(贞元医院、民康医院)、其他医疗机构2家(省三监医院、县计生指导站)、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28家、有具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219名,个体诊所29家,其中7家中医诊所,厂矿医务室18家。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有床位数795张,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共594人,执业护士393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1人,其中正高级11人,占1.2%;副高级47人,占5.0%;中级301人,占32.0%;助理级293人,占31.1%。全年实现医疗业务总收入2.38亿,同比增长31.6%。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达50.2%。新农合筹资标准由上一年度的人均285元提高到了人均380元,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23.2万人(次),参合比例达97.96%,每人每年最高报销额达10万元。全年全县无偿献血1696人次,献血量576.7升,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115%。高危产妇住院率达100%。开展婚前医学检查4112人,婚检率达96.52%。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2365人,补助金额118万元。
  2012年,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浙江省首届女子体育节太极拳木兰拳比赛等大型赛事和各类大型体育活动10余场次,成立常山县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创建省级强乡镇1个,省级先进社区1个,体育小康村70个,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2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1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年末户籍人口总户数为104674户,总人口为335778人,平均每户3.21人,总人口比上年的334053人增加1725人,增长5.2‰,其中男性174821人,占总人口的52.1%,女性160957人,占总人口的47.9%,性别比为108.6(女=100)。全县全年出生3973人,出生率为11.9‰,比上年上升0.3个千分点,其中男性2035人,女性1938人,出生性别比为105.0。死亡1983人,死亡率为5.9‰,比上年回落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比上年回升1.7个千分点。全县年末非农业人口为44482人,占总人口的13.2%。18岁以下的为62467人,占总人口的18.6%;18岁至35岁的为82502人,占总人口的24.6%;35岁至60岁的为138918人,占总人口的41.4%;60岁以上的为51891人,占总人口的15.4%。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5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361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54平方米。
  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388人,当年新增6245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0560人,当年新增7091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3364人,当年新增1347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21776人,当年新增2735人;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8811人,当年新增1595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7451人,当年新增10885人;被征地人员参保人数为18352人,当年新增5306人;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人数为19042人,参保率达98.3%。
  全年共有5885户8938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年支出低保金1160万元。其中农村低保5331户8081人,年支出低保金958万元;城镇低保554户857人,年支出低保金203万元。按照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要求,全年我县城镇低保标准由2011年的360元/月·人提高到424元/月·人;农村低保标准由2011年的216元/月·人提高到255元/月·人。全县有3340名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和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补助,其中纳入低保294人,纳入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补助3046人,年支出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补助金978万元。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2011年的人均6111元提高到7097元,全年落实五保供养资金600万元,全县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6.5%和100%。全年共救助因病困难群众1439人,救助金额445万元。资助全县低保、五保、重度残疾人1040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金额87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

  2012年,我县大气良好天数达到331天,占有效天数96.8%;地表水水质、出境水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到相应的水功能区水质要求,新增省级生态乡镇3家、绿色学校2家、绿色矿山3家,项目环评率达10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2%,获得“浙江省森林城市”称号。扩建新建改造了7个居民小区的绿地,总面积17.3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树在城中、人在绿中”的人居环境。精心构建了12.2公顷“一江两带”绿化景观。杭金衢高速公路绿化提升项目中,对两侧绿化林带加宽,单侧绿化带宽度达到20米以上,新增绿地面积450亩,改造环城生态景观林带面积5000亩。共完成造林更新11498亩,其中人工造林5968亩、迹地更新5530亩。完成平原绿化面积3361亩,完成省、市森林村庄创建7个,市级绿化示村11个。实施重点公益林面积48.1万亩,建成面积42万亩,公益林抚育2109亩,公益林区迹地造林327亩,公益林重点防护林造林(阔叶化改造)2207亩,新建生物防护林带7公里。实施国家油茶示范林和木本油料产业提升项目,并实施国家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采穗圃165亩,苗圃50亩,示范林150亩,完成育苗280万株。完成油茶新品种造林200亩、低改2600亩,良种推广300亩,水池4个,辅助道20公里,2处入口景观建设,基础设施100亩,建成精品园1个(曼地亚红豆杉精品园),竹类低改1000亩,竹类丰产林培育500亩。完成森林抚育(提质)经营管理面积3万亩。共流转林地16起,面积6849亩,金额855万元。完成森林保险53万亩,48万亩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林业保险,公益林火灾险政府统保面达到10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100%。

  十三、城市建设

  建成区面积为13.45平方公里,全年新增道路面积9.13万平方米。供水总量1107万吨,售水量947万吨,城镇供水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8%;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县城平均污水处理率达到85.09%。全年共新增城市绿地约1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76平方米。全县城镇化水平为41.05%,比上年提高2.55个百分点。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或快报统计数据。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指标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范围为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