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挑刺公交“不文明”行为为偏执于环保叫好金源社会服务惠村民智障汉野外晕倒 好民警夜送回......住建部督查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社会民生 04版: 人文常山

为偏执于环保叫好



  辛梓
  朋友阿沈在一次聚餐时,说了一件让他觉得尴尬的事。
  有一回,他在等红灯,发现路旁有袋垃圾,便顺手捡了起来。按理说,爱护环境是个好习惯,可他这一“弯腰”却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当时大家看我的眼神怪怪的,好在我脸皮厚,这事儿就过去了。”
  虽然对话最后以玩笑收尾,但同伴还是认真看待这件事,对阿沈点了个“赞”。这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小故事:
  有位从小就很向往中国的老外,因为工作关系,定居在中国。之后的几年里,邻居都叫他“路乞”。当然,乞讨并不是路乞的职业,他是一位法律工作者。
  路乞也喜欢捡垃圾。他住在哪里,就捡到哪里。他捡垃圾甚至不戴手套,不管垃圾多脏,都是亲手捡,有时捡了垃圾没处放,他会将垃圾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
  路乞捡垃圾当然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美化环境,他是个环保主义者,捡垃圾从来不会不好意思,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捡垃圾。看到别人随手扔掉垃圾,他就俯身捡起来,扔进垃圾筒。
  有很多人不理解,以为他想借此出名,在“作秀”,甚至觉得他瞧不起中国。路乞说:“我捡垃圾,不是为了让谁、让哪个部门难堪,也不是认为中国是个垃圾筒,而是因为我爱中国,我认为她是个美丽的国度。”
  就这样,路乞用行动和坚持说服了很多人———16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学生,与他一起走上街头捡垃圾,劝阻路人的乱丢乱吐等不文明行为,用实际行动宣传环保知识。
  小时候,我们会被灌输很多环保理念,“环保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随手捡垃圾”等等,概念虽然模糊,但行动十分清晰。长大了,概念越发清晰,行动却模糊了。或许,在很多人眼里,阿沈和路乞有些“偏执”,但这样的偏执却没有偏离道德的轨道,反而为环境增添了美好,多了一层让人敬佩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