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十大姓氏源流之一
徐姓
特约撰稿人林华 叶田德
编者按:
近日,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叶田德整理出了全县277个姓氏概况及其渊源,这是关于我县姓氏研究的比较完整的资料。本报“人文常山”专版特推出“常山十大姓氏源流”的系列连载,敬请关注。
徐姓是我县第一大姓。全县有37620人,占全县人口12.18%。分布在14个乡镇(街道)的165个村(居)委会,占全县村(居)委会总数82.3%。其聚居人数在千人以上的村有8个,百人以上的村有68个。
相传夏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国(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有徐君偃,他聪明仁爱,颇得百姓拥护,国力日强。后来徐君偃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箭,他以为是天赐祥瑞,顿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诸侯听说他得了神弓赤箭,纷纷前来归附。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那里作客,闻报,星夜返都率大军镇压。穆王之神速出兵,出偃王之所料,偃王审时度势为免生灵涂炭,立即收兵,弃国而逃,躲到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着进山的百姓众多,后这座山就称作徐山,徐州亦因此而得名。后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徐国为吴所灭,徐子的后代称徐氏。此为徐氏之由来。
关于徐偃王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据《徐氏宗谱》中之《东毕记》所载:偃王母生一卵,谓不祥,弃之于野,邻家有犬名“苍獒”衔卵而归,投之榻下。三日三夜觅苍獒不得。榻下出,见卵秽而送之水滨,苍獒又衔归,忽闻卵中儿啼声,即剖观之,见言语徐徐,形容端正,左手拳而不开,年七岁始开掌,掌中有纹理“偃王”二字,故号偃王。生于周昭王三十六年甲子丙月二十日庚寅酉时。
徐偃王诞,字子孺,配天水姜氏,生三子二女,三子皆封侯爵。偃王廿九世孙徐议,字彦福,秦使,令童男,女三千人往篷莱采药,因遇大风不返,居东海,号徐福公,今日本国是也。
徐元洎,字德润,徐偃王第三十七代裔孙,仕汉。成帝二年(公元前31年)为秘书兼江夏(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太守,紫金光禄大夫。为避王莽乱,于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五月十八日过江,居东阳太末县姑篾城南四十余里之簿里山(今龙游县灵山),是为姑篾祖。
常山县之徐姓,多为唐宋后因避乱迁常,或因任职而定居,也有来常垦荒者,还有集体移居者,远的来自河南、广东、安徽、福建等省,近的则迁自省内淳安、龙游、衢州(县)、江山、开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