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前公示名单:王荣军:彭川村史的守护者常山县新闻中心招聘公告如何应对驾驶盲区常山县拟提拔任用县管领导干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人才课题 调......我县通过综合评价方式确定一事......遗失启事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寻找常山抗战记忆 04版: 视觉影像

王荣军:彭川村史的守护者



  记者 陈蓉蓉 见习记者 李俊秋 通讯员 胡志刚

  在辉埠镇彭川村,有这么一位热心资料收集的村民,从去年起,他开始陆陆续续地收集、归纳关于彭川村的历史典故、口述传说等,为丰富文化礼堂内容提供了资源,他就是王荣军。
  8月11日,记者初见王荣军时,只觉他淳朴腼腆。但一说起村情典故,他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介绍起彭川村名的来历:清朝嘉庆年间,在原宋畈彭坞地区(今辉埠镇彭川村)有位品学兼优、仪表堂堂的青年举人王开同,被朝廷选拔到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去往京城的路上,偶遇一位名为江子文的邻县学友,二人同路而行。交谈中,江子文告诉王开同,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学而优则仕”;王开同则认为,青年学子有机会走出小天地,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是最重要的,当官与否并不重要。为此,江子文嘲讽王开同是来自小地方的人,鼠目寸光。后来,王开同学成回乡,与众人商议,将“彭坞”改为“彭川”,以示气魄浩大、襟怀磊落之意。并且,彭坞地区本就有十八个山坞,每个山坞里的山坑水都从四面八方汇入村里小溪,也应了“千条小河归大川”之意。
  王荣军讲述时,他的眼睛似乎在发光。“从小我就喜欢听大人讲故事。”王荣军说,小学时春游,老师带他们去赵公岩石刻,给他们讲述古人事迹,至今让他印象深刻。在村文化广场边上,木质展示牌上写满了《济贫佳话传千里》《五百银子理个发》《彭川王姓由来》《知县题诗赞王宗海》等典故,“这些都是我的初中老师帮忙整理的,老人总告诉我历史不能断了根,很希望能让这些故事一辈一辈传下去。”王荣军说。
  开始收集后,王荣军觉得肩上的担子沉了起来。王荣军坦言,现在条件虽然好了,可倒塌的古屋、失传的历史故事、精美的雕刻等已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时间不等人,责任还很重。“至少,我希望能让村里的少一辈们都能开始了解这些历史的东西,慢慢找到自己的根,就够了。”王荣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