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罗曼琳
没什么轰轰烈烈的辉煌成就和令人瞩目的光辉事迹,有的只是生活中点点滴滴汇聚成的平凡故事。他们曾经是军人,如今,仍是供水战线上的“排头兵”!
廖壮伟:认真负责抄水表
昨日11时许,记者见到廖壮伟时,他刚刚从县新都工业园区抄表回来,满头的汗只用袖子随意抹了抹。廖壮伟在部队里待了16年,2014年被分配到县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直从事水表抄录工作。
如何打开井盖?如何克服困难的地理条件?如何与群众沟通交流?水表抄录不仅是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并不是人们想像得那么简单:只要带一支笔、一本水表抄录单就可以的。
今年4月中旬,廖壮伟来到新都工业园区天子果业有限公司抄录水表。他扎好马步,用力把井盖拉出来,1米多深的深井里常年积水,并且布满蜘蛛网,从深井口往下看,水面上漂浮着烂苹果、塑料袋等垃圾,水质浑浊不堪散发出阵阵腥臭,周边的人都忍不住后退了几步。廖壮伟反而凑上前伸手摸了摸井壁,量了量井口的大小,然后对同事小郑说:“井壁上有青苔,很滑,我带头下去,你负责记录。”平均算下来,廖壮伟每月至少要抄千余只表,不论冬天或是夏天,他从不间断。有时,井盖冻住或热涨打不开,还得用锤子砸。
由于道路施工或房屋的改造,不少水表移了位,被埋在地下1至2米,廖壮伟经常要趴下来,跪在地上整张脸贴着地面才能看得清,有时地面温度高达40多度,起身时,整张脸被烫得通红。
缪永献:不分昼夜除故障
管道爆裂、阀门损坏、排水管被冲走……一接到热线电话,39岁的水务管线科副科长缪永献,就会立刻拿着重5公斤重的工具包赶往现场,或顶着炎炎烈日,或冒着倾盆大雨,或走在夜晚寂静的街道上,他总是冲在队伍前面的第一人。“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这太平常了。”缪永献说,这对于一个当了16年兵的战士来说不是大事,他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天维修管道,处理各种突发故障的生活了。
今年1月,寒潮袭击我县,城区自来水管道设施多处遭到冰冻破坏。有天晚上11时许,缪永献接到热线电话:文峰西路某宾馆门口有一处大面积积水。缪永献拎上工具包,立即赶往现场查看。“阀门关不死,并且有回流水,必须换掉阀门芯子,更换阀门。”初步了解了现场情况后,他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并主动请求下到阀门井中。由于井口过小,穿上臃肿的羽绒服很难入井作业。怎么办?看着地面上越积越多的水,缪永献咬咬牙,脱掉了外套,在零下十几度的夜晚,穿着短袖钻入井中。在狭小的环境里更换阀门,缪永献的头上不断冒出汗水,一接触到空气,汗水立马凝结成冰。忙碌了将近1个小时,才从井中出来。
“赤脚接触到地面上冰水的那一刻,会被冻得全身发抖。”缪永献说,虽然很累,但是很值得,因为当时的情况,根本顾不得他多想。
刘金玉:年龄虽高事争先
从最初的抄表工到现在的书记、工会主席,在新疆当过4年铁道兵的刘金玉,已经在该公司已经工作了30多年。处理突发性事故、查漏维修、加班加点……这些对于刘金玉来说,都是家常便饭。然而,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1998年的那场洪水。
当时,刘金玉任后坊水厂主任,在洪水来临前,他和水厂的其他工作人员将整个供水设备能搬得搬走,能垫高的垫高,以确保设备万无一失。刘金玉回忆,那是晚上9时左右,当时整个水厂汪洋一片,水已经快满到脖子了,他准备对设备进行最后一次检查。当他走到二级泵阀查看设备时,隐约听到附近村民的房屋被洪水冲倒的声音,借着微弱的光,看到泵阀上游的一堵围墙已被冲垮,湍急的水流猛地向他冲来,水流一下子盖过了他的头顶。刘金玉赶紧抓住身边能倚靠的东西,挣扎着浮出水面,向不远处地势较高的清水池游去。周围静悄悄的,他一个人待在清水池上,直到凌晨同事前来营救。
洪水退去后,为了尽快恢复供水设备,刘金玉和其他同事一起徒手挖出机器里的淤泥,擦干、烘干、处理、重装……连续奋战了55个小时,设备才陆续开始供水。
尽管今年已经58岁了,但刘金玉依然事事争先。不久前,在箬岭水厂和后坊水厂的管道改造项目中,刘金玉和其他同事一起在炎炎烈日下忙碌工作,规划方案、安排预算、准备材料、提前联系……每一环节他都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