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信古道:千年穿越咫尺间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人生 04版: 人文常山

璞信古道:千年穿越咫尺间



  特约撰稿人王晓华
  编者按:千年古道,见证着岁月的更迭,蕴含着历史的沧桑,行走古道,每一步都有一个典故,每一段都刻画着一个传奇。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千年古道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吧!今起,本报推出“古道探幽”栏目,敬请关注。
  璞信古道(璞石至信州古道)始于战国时期,初兴于东汉,兴盛于南宋之后,至今约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
  璞信古道起自何家乡黄冈村璞石自然村璞石渡,经何家乡蒋村、同弓乡长淤、球川镇山头、天井坞、马村、王家、东坑、球川、碧石坞,进入江西省玉山县双明镇的茗坞,经玉山至信州(上饶),县境内全长约十八千米。古时可至楚国东境窎干(今江西境鄱阳湖东)、洪(今南昌)饶(今鄱阳)等州。

  古时县城一要道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常山始建县,县治设在定阳乡三冈(现何家乡琚家、金家一带)。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定阳县,县治仍在定阳乡三冈,璞信古道是当时县城通往西部的一条重要通道。
  途中凉亭众多,随着历史年轮的推进,有的已经消失,有的仅存遗迹,现存较完好的凉亭有何家乡马家坞口、球川镇吴家村马村、蔑岭(即密岭、马嶺)背、簸箕坞口等处。
  璞信古道在球川镇东坑村和王家村交界处的葫芦溪,分出叶溪岭古道和蔑岭古道。
  叶溪岭古道经开化华埠镇许家源村、华埠去往江西的景德镇、安徽的徽州、江苏的南京、苏州等。叶溪岭的两千多米上山路段保存完好。叶溪岭背原来有个乐缘庵,文革中毁废,现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江西广丰人募捐建造的小庙一座,几近破败。叶溪岭古道原来应该是璞石至东坑的辅道,枯水期人们可以从华埠抄近路,翻叶溪岭,往来于东坑,后来逐渐成为相得益彰的陆上主要通道。东坑村中断断续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一千多米,也有少许保存比较完整的石板桥、古井,古驿(客)栈。
  蔑岭古道是通往江西方向的主干道。光绪《常山县志》记载:“蔑岭即密岭。在县西北。为球川枕山。以其草木蒙密,故称密。徐烈谓常山为古姑蔑地,改蜜(《县志》如此,疑为密)从蔑,取义古雅。”同时称其为球川溪的发源地:“球川溪,在县西五十里。源发于蔑岭,西北至于西山,流入江西玉山界。按:此溪四山环抱,水最清洁,民多造纸。”因此,也可谓是信江的发源地之一。明代詹信作《蔑岭》诗:“红日照山寺,苍茫晓雾开。翛然跻石磴,恍若步瑶台。云外疏钟落,天边一雁回。客程归兴好,却怪马虺隤。”葫芦溪至蔑岭背的古道保存基本完好,半山腰的凉亭部分失修,古道沿途路边百年以上古树近百棵。蔑岭山顶古有圆翠庵,万历《常山县志》记载:“圜翠庵,在七都球川。小路蔑岭上出八都要方、十都长淤,遂抵破石(璞石)。”雍正《常山县志》则称“圜翠庵在七都蔑岭之岭。南望球川,北通璞石”。清同治十年曾作较大规模重修。蔑岭顶还有关公庙,属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民众集资重新建造。
  皖南的徽商曾是璞信古道上的常客。浮梁茶叶、景德镇瓷器,贩运于浙赣闽之间,然后由泉州、福州下南洋,古道成为南北物流的要道。商人致富发达了,回归故里,购田置业,修桥补路。在球川镇东坑村里东坑自然村至今尚保存着“修路节”,有感谢回报的成分,有行善积德的意义,因此捐资修路搭桥之举,总是后继有人。
  璞信古道自然有行商游侠,也有盗贼,史书有记载,民间有传说。如福建魏福贤起兵一事,雍正、嘉庆、光绪的《常山县志》均有记载。光绪《常山县志》:“(顺治十二年)十月初五日,闽贼魏福贤、詹红旗、陈颠子等,号三千头,从江山至彤臼、方家庄,由蔑岭下,兵分三道,围绕球境。汛守李百总统领官兵,练总韩思在领乡兵,仓猝迎战,皆被斫数段。焚烧室庐,杀死男妇三百余人。此球川从来未有之厄运也。福贤后入处州,屡寇闽、浙交界处。”从清王朝的立场看,魏福贤无疑是“贼”。而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对魏福贤描述为:“赣、浙、闽边区农民起义,先是魏福贤等领导赣、浙、闽三省边区农民军,依据仙霞山、武夷山为根据地,活动于赣、浙、闽边区,坚持抗清十年,与郑成功互为呼应,机动扰击清军,成功倚为前哨,清军认为‘三省十年来之大患’。到顺治十四年魏福贤战死,起义失败。”是正?是邪?这不是二元价值观可以简单评判的。
  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转战怀玉山,东进抗日,是古道上的无数风流人物的英雄故事之一。在球川至今留传许多红军的故事,璞信古道也是一条红色古道。

  道中古村声名播

  璞信古道起自璞石,途中经过许多古村落,如东坑、球川等村落都历史悠久、声名远播。
  其中,璞石曾经是个行政村,现为何家乡黄冈村的一个自然村。光绪《常山县志》记载:“璞石在县北二十里。石临溪坎,深八丈余,时有巨鱼出没其间,以其状浑圆未琢,故名。俗称破石,音之讹也。”璞石历史悠久,是个有名的古村落。李渔曾留下“十里长风吹璞石,三潭印月照断桥”诗句。
  璞石紧邻常山港。雍正《常山县志》:“金川发于开化马金,南流至界首坞口入常山界,马尫溪水来会,曰双溪。又数里至石门,由石门八里至璞石……”
  璞石有许多古建筑。永受亭,清嘉庆十一年,里人朱绍贤建,后倒塌。道光十八年,樊增立重建。长平桥,在璞石营山,清乾隆五十年,绣溪樊相材建。湖坑桥,里人江回如建。
  璞石历史上设有驿站,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塘报。
  孔毓玑,江苏江阴进士。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二年(1724)任常山知县,曾夜宿绣溪,梦中有作,觉来止记“饲雏双燕去还来”之句,次早至璞石,即景足成:
  淹煞春光兴易灰,眼前有景共徘徊。榴花露当茶灶,蒲叶翻风到酒杯。傍母群凫离复合,饲雏双燕去还来。祗怜此璞应怀玉,力士何年为一开?
  璞石村营山上有营山战壕、碉堡遗址。战壕在营山一百四十九米处,环山四分之一有战壕遗迹,距战壕一百二十米处(山顶)有圆形碉堡残迹一座,面积十平方米。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二年间,为抵抗日军侵略,国军曾在此建起战壕、碉堡。与日军对抵数日后,被日军炸毁,国军逃散,日军占领该地,对山下璞石村进行大屠杀,二十八人遭杀害。遗址上现建有纪念碑一座,见证了常山抗战史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民间故事传百年

  流传至今与璞信古道有关的民间传说也有很多,李渔巧对东坡联的故事,就是在璞石一带流传的故事。
  李渔(1611 -1680),清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原浙江兰溪人,家设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著有《闲情偶寄》,包括戏剧理论、饮食、园艺等方面内容;所作传奇《比目鱼》《无声戏》《风筝误》等十种均存,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作品多写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离奇。
  李渔在明崇祯一年(1628)至清顺治八年(1651)二十余年间,曾畅游浙西山水风光。传说有一次他从常山坐轿抵达开化,距城一十五里的何家乡石门坑村时突然歇轿,按图索骥,徒步四里,寻访常山十景之一“石门佳气”。李渔见两山如巍巍“石门”迎面矗立,脚下清泉淙漾,山腰上淡雾蒙蒙,景色妙不可言,便诗兴勃发,仰天而诵:“鸟道羊肠信不虚,路才容足更无余。丈人相对岩阿立,不叱王侯自下车。”同游的文人墨客无不称好。归途,有一游客对李渔说:“笠翁兄,离此不远有两个小村,上叫‘长风’下谓‘璞石’,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游此地,留下名诗一句,可曾听说?”李渔摇摇头:“未曾听得,请赐教。”游客说:“十里长风吹破(璞)石。”李渔点头一笑,沉吟片刻,脱口而出:“三潭映月照断桥。”游客们一听赞不绝口,有的说:“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和断桥是天堂胜景,以此对十里长风和破(璞)石,可谓珠联壁合,雅俗共赏。”有的说:“此联妙在‘照对吹’,真是点睛之字。”从此,李渔巧对东坡联,三百余年来成为当地民间的佳话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