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功富吴可嘉
编者按:“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下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模式。慢城小镇里,人们展现出的是一种简单无忧、听稻香蛙噪、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闲适意境。为全面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美丽中国独具特质的国际慢城”战略目标,更好地推进常山“国际慢城”建设,全面打响“何处心安、慢城常山”品牌,2月26日至3月7日,县委宣传部牵头广电总台、新闻中心、城东新区管委会、紫港街道等单位派出骨干力量前往全国已经成功创建“国际慢城”的江苏、广西等6个区域,开展“他山之石‘国际慢城’取经行”系列采访活动。学习借鉴外地在“国际慢城”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加快推进我县“国际慢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本报今起推出“他山之石”系列专版,敬请关注。
初入桠溪
感受“慢城”生活
步入桠溪“国际慢城”前,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全国首个被世界慢城联盟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的,并不是指一座城,而是位于江苏省高淳区桠溪镇西北部一块面积50平方公里的区域。
初到慢城,就被这里的秀美景色所打动,沿路处处是慢城的标志———蜗牛,细节处都融入着慢的元素。“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慢城内,鸟儿婉啭、蝶儿蹁跹、小草低吟,纯朴的村民、休闲的慢活,昔日陶渊明向往的世外桃源尽在眼前。48公里慢行道路系统穿行于林间、花海、田园、休息小栈、慢客中心,将各个独具特色的景点串联成线,让人走得起来、慢得下来。一路上,大家都惊叹这儿的美丽与舒适。在这里,可以抛开生活的烦忧,尽情地做个自由的孩子,享受温暖阳光、感受山川之美。
桠溪镇党委委员、桠溪“国际慢城”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廷生介绍,桠溪能够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纯属偶然。2010年7月,国际慢城联盟主席安杰罗瓦塞罗连续三次考察桠溪后,看着依山傍水、鸟语花香、树木葱茏的景象,感到十分惊讶,并认为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国际慢城”的标准。高淳最美乡村与慢城标准巧合、绿色经济与慢城理念吻合、文化保护与慢城运动融合,具有契合“慢生活”时代情结的天然优势。2010年11月27日,桠溪被授予了“国际慢城”称号。
桠溪“三个好”
创建发展“国际慢城”
以生态为根、文化为魂、创新为桥。近年来,桠溪“国际慢城”秉承慢生活、慢休闲、慢运动主题,将功能分为一带、一心、四区、多点的结构,建设农业慢城、文化慢城、健康慢城、生态慢城,把中国的首个“国际慢城”发展成特色化、本土化彰显的“国际慢城”。张廷生用了“三个好”总结“国际慢城”创建和发展经验。
一个好的政策。2008年,南京市就将高淳区定位为永不开发区域,这一顶层设计有效地保护了桠溪镇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环境,留住了这片美丽后花园。“2007年,政府关停镇里的矿产业,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将开山改为开路,48公里‘生态之旅’应运而生。”张廷生说,“生态之旅”环山公路贯穿了6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以这条路为中心左右辐射50平方公里便成了“慢城”核心区块。
一个好的规划。慢城的特色在“慢”,高淳围绕“慢”字做足文章。2012年以来,高淳先后委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编制了《桠溪国际慢城规划》和《桠溪国际慢城概念规划与旅游规划》等方案,明确慢城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旅游业态和实施路径,从各个环节和细节,突出“慢生活”特色,以高规格、高品味的专题规划,引领慢城建设。在高淳,万亩竹园、万亩茶园、万亩果园、万亩苗园、万亩有机食品基地,增添生机的同时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少收入。同时,慢城中的每个核心村都以不同的主题打造,换乘中心、驿站、服务点等点缀在区域内,电瓶车道、游步道慢行系统穿插其中,达到以点带面、穿针引线的效果,更让游人体验到人性化的服务。现在,高淳还在不断扩大“国际慢城”效应,将旅游范围扩展到了全区,通过一年一度的“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和“国际慢城大地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吸引都市市民来放松身心。
一个好的背景。在高淳,民风纯朴、邻里和谐。“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只有真正将群众放在心里,密切联系群众,形成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得到群众支持。”张廷生说,慢城创建初期,很多村民不敢尝试开设农家乐,政府就制定了帮规划、帮建设、帮带客的“三帮政策”扶持农家乐发展,并发动群众实施“零补偿拆迁”,为美丽乡村建设腾出空间。很多村干部更是自觉投身于慢城创建当中,做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西舍村发展的是“红色旅游”,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来这里感受红色文化的游人骆驿不绝。“这得感谢村两委干部!当初,是他们主动查寻历史资料、与村内老人不断交流,收集到了宝贵材料。”西舍村村民吴霞说,如今,文明和谐已成为“国际慢城”内的另一道风景。
发掘“慢文化”、传播“慢文化”,是高淳持续丰富和充实慢城文化内涵的重要抓手。“国际慢城”有两条重要的评选标准,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的传承绝非西方文化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要求在本土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注重对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在高淳,永庆古寺、天地戏台等古迹遗传至今,“跳五猖”“大马灯”、羽毛扇制作等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单纯的经济增长和家庭富裕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人们更加向往一种均衡的发展,更加渴望在高强度和快节奏的工作之余,找回生活的适意与从容。
百姓共享
慢城生态红利
“国际慢城”打开了高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漫行在乡间环形马路上,景色美不胜收。只见电瓶车一会穿行在平坦田野间,一会穿行在蜿蜒起伏的丘陵边。春日阳光下,参差错落、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点缀其间,静静地躺在青山环抱之中;路边碧波荡漾的鱼塘上、飘逸的芦花中水鸟翩翩;池塘里水草丰盈、野菱密布,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瞬间,世间喧嚣荡涤殆尽。在桠溪镇大山村,整洁的柏油路绕村而过,两边矗立着颇具特色的农家乐,飘扬在楼顶的招牌显示着此处的繁华。路边竹篱笆围成的园子里,绿意盎然的植物,甚是养眼。据介绍,慢城区域内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
30岁的芮云龙,是大山村第一批农家乐餐馆的创办者。2011年以前,芮云龙和妻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江苏常州打工,生活过得并不算富裕。“以前,大山村的交通非常闭塞,想要出村必须到另一个村庄乘车。外面的人都说‘大山村的猪再好,价格再低,人家都不愿进来收’。我们都是看天吃饭的农民,每年的纯收入还不到3000元。”芮云龙的父亲芮春牛接上话茬。
借着慢城的东风,大山村的农家乐已渐成气候,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享受“慢餐”,品味生活。“现在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更多了,年轻人在家创业可以陪在老人身边,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芮云龙说,他的农家乐每年至少有30至40万元的纯收入。近年来,他自告奋勇组织乡亲成立了慢淳农家乐合作社和大山农家乐餐饮协会,统一菜单价格和民宿小六件标准,通过抱团发展帮助附近村民共同致富。
桥李村作为桠溪“国际慢城”的核心区块之一,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这里的茶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万亩茶园里产出的茶叶品质好,经常供不应求呢!”桥李村村干部张秀祥自豪地说,他们成立了茶业公司,村民以土地折价入股的形式参与年底分红,村集体经济一年可增收250余万元。接下来,村里准备用这笔钱去提升村庄环境,在村庄空地上种植竹子,打造特色竹文化。“现在,大家的干劲越来越足!”记者从张秀祥的语气中感受到了高淳人满满的幸福感。
国际慢联现任秘书长皮埃尔·乔治·奥利维蒂曾说,中国慢城不仅要在山村和乡间创造出新的生活机遇,还要坚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切勿因小失大。
什么是慢城?
慢城是1999年自意大利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如今在欧洲及欧洲以外的地方已有相当规模,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慢城联盟。
慢城是一种更加宜居的城市模式:具有独特的地方感,拥有健康的美食,良好的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节奏悠闲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清新优美、拥有服务于本地特色与个性的现代产业、居民生活节奏悠闲、政府重视环境保护、鼓励环保科技。
“慢城”是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
慢城的核心理念
1.维持和发展本地区特有的环境特征和城市内质。
2.合理发展利用土地而不是占有、消耗土地。
3.改善自然环境和城市内质的技术运用。
4.鼓励生产和使用源自自然和生态协调技术制造出来的食物。
5.保护当地文化习俗和当地典型特征的自生产品。
6.推动当地特质和热情好客的特征。
7.促进生活在慢城中当地居民的相互认同。
什么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慢城”?
慢城的核心就是要倡导纯粹的生活,保护当地特色,遵循“由快到慢”的精英生活模式,强调生活的品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在悠闲的生活节奏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享受生活的幸福。
一、慢城的四大前提
1.体现对小镇、居民与客人的关心呵护;
2.保持小镇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与自然状态;
3.在不丧失遗产的前提下,融入工艺技术;4.承诺为所有人提供纯净的环境,公平的交易与健康的食品,并且为子孙后代着想,一直保持高品质生活。
二、慢城的八条公约
1.人口不超过5万;
2.深切地致力于保护与维持纯净的自然环境;
3.大力倡导与推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
4.培育本地文化,保护当地风俗习惯与文化遗产;
5.推行健康的饮食方式与生活方式;
6.支持当地手工艺人与本地商业的发展;
7.热情接待外来客人;
8.鼓励积极参与公共活动。
三、慢城五大行动准则
1.推行可持续发展与生活品质的项目;
2.启用小镇范围内一切资源与力量;
3.带领当地居民齐心协力提升小镇建设而努力工作;
4.为实现慢城的具体目标与标准而努力奋斗;
5.愿意与慢城网络中的其他小镇成员交流思想与实践经验。
四、慢城需要达到的特殊要求
1.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并存;
2.使用本地产品(土特产);
3.热情好客;
4.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道路安全与自行车道;
5.历史性建筑(古建或民居);
6.体现历史文化的价值与多样性;
7.独特的小镇标识;
8.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