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挂种植玉米芯作栽培配方
何家:今年食用菌出菇预计达100万袋
本报讯(记者罗曼琳)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何家乡县利成家庭农场的黑木耳种植基地,30米长的种植大棚里,6000根菌棒以横竖交错的形式整齐地叠放着,银白色的菌棒上冒出点点黑色“小花”。农场负责人江小成正蹲在过道旁专注地盯着菌棒,他告诉记者,每根菌棒上有203个出菌孔,现在是重要的放气阶段,自己可得仔细照看着。
“为进一步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提升,奋力振兴‘常山三宝’,我县制定出台了食用菌振兴发展行动计划和加快食用菌产业振兴发展的相关政策。黑木耳正是食用菌产业中着力培育的主导品种之一。”江小成起身指着不远处的大棚说,作为全县首家“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自己60来亩地里一共培育了40余万袋黑木耳,年收入将近200万元。“此外,除了普通的摆放形式,部分露天大棚里还通过吊挂形式栽培黑木耳,有效节约空间资源,打破了雨季采摘难的瓶颈。此外,农场还以玉米芯代替木屑作为栽培配方,利用农林副产品或下脚料,实现变废为宝。”江小成说。
自2013年种植黑木耳以来,县玉红家庭农场负责人江玉红已经有了4年的种植经验。目前,农场的85亩地里共有19个发菌棚,江玉红种植了40余万袋黑木耳。
“外出学习考察后,我对下一步的工作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明年就打算实行吊挂种植。”江玉红告诉记者,“常山三宝”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产品,而是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支柱产业。“上小学时,我记得家家户户已经开始种植食用菌。那时,全村的种植氛围特别浓厚。几年之后,村民的收入渐渐提高,有的村民家中还盖起了两层楼房,大家的生活好了起来。”说起家乡种植食用菌的历史,江玉红滔滔不绝。
“何家乡种植食用菌历史悠久,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技术基础。我们更要坚定振兴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打造品牌、形成体系,并及时收集广大种植户的意见反馈,切实为他们提供保障。”何家乡农技员史有饭告诉记者,针对种植食用菌的村民,县里都给予他们一定补贴并办理保险,尽量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
10月30日上午8时30分,食用菌产业带头人培训班在县职业中专正式开班。培训班上,除了省农业厅食用菌首席专家陈青授课外,培训对象还前往江小成的黑木耳示范基地参观学习。“目前,何家乡一共有7位黑木耳种植大户,今年预计出菇在100万袋以上。”何家乡相关负责人说,相信不久后,何家乡会有越来越多村民看到种植食用菌带来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建立食用菌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其他主体种植,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