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4版:人文常山

何永芳:绣溪江畔的“两族太公”

何永芳与友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约撰稿人 王有军

  何永芳(1392—1455),字廷兰,号墨庄,常山绣溪(今何家乡)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他是绣溪江畔何、樊两大家族共同的“永芳太公”。

  樊宗入何门

  何永芳本不姓何,而是姓樊,出生于辉埠樊氏家族。亲生父亲樊绍祖,字克昭,《绣溪何家派樊氏宗谱》卷五载其“重厚简默,言笑不苟”,是个志高行远的邑庠生。樊绍祖先后娶妻两任,原配江氏无子,继室郑氏生子六人,名字一个个取得颇有气势:长子金川,次子信安,三子永芳,四是景安,五子长安,六子建安,由此可见樊绍祖的心气之高。

  樊绍祖的妹妹樊氏嫁到绣溪(今何家乡),因自己没有子嗣,眼见哥哥第三胎又是儿子,便抱养过来,转入丈夫何与表名下,以侄为子。据《绣溪何家派樊氏宗谱》查证,永芳的名字,与五位亲兄弟名字并无关联,但与族内其他堂兄弟一样,都是“永”字辈的,这极有可能是樊氏族人刻意遗留在何永芳身上的家族印迹。

  何与表虽无子嗣,但家境优渥,其父何初(字原明)是地方名儒,师从三江先生,曾多次担任教谕、知县职务。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戴,何初著有《孝经解》一书,可惜已散佚不寻。

  何永芳入继后,何与表夫妇奉若明珠,胜似亲生,倾心倾力加以栽培。在书香世家薰陶下的何永芳,“自少聪敏有大志”,不负众望,早早地获得了邑庠生的资格。

  永乐十八年(1420),何永芳参加乡试中举,为浙江第三名经魁,古时乡试前五名习惯上统称“经魁”,民间猜拳时的“五经魁”“五魁首”即来源于此。明代名臣于谦也在此次乡试中入榜,排名第六,俗称“亚魁”。次年春闱,何永芳、于谦再传捷报,同登曾鹤龄榜进士,皆名列三甲。

  早先,因何初、何有兄弟俩中举,双桂齐芳,故何氏祠堂堂号称作“联桂堂”。如今,何永芳更上一层楼,绣溪何氏为纪念这一盛事,又将堂号改为“三桂堂”。

  何永芳是常山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何姓进士,也是常山历史上樊姓的第一位进士,声名卓著,光宗耀祖,极大地提振了绣溪何樊两族的声望,当地人们都尊称他为“永芳太公”。

  为官贤且廉

  入仕之初,何永芳一直默默无闻。洪熙元年(1425),朝廷纂修《太宗实录》,何永芳奉命担任编修官,前往江西等地采集史实。

  宣德元年(1426),实录编修工作顺利完成后,何永芳受到褒奖,被授予湖广宝庆府邵阳县知县一职,这一任就是11年。期间,何永芳持身廉谨,为官贤能,诸如兴儒学、劝农桑、平赋税等事务有条不紊,兢兢业业,在百姓中口碑极好,入名宦祠。

  上任伊始,何永芳视察学宫,见殿庑破败,学风凋弊,心中大为不忍,于是命工匠以时兴的规制扩建学宫,又请人绘画孔夫子及诸贤画像,亲自讲授为学之道。御史薛瑄闻讯,大为赞赏,专门为之作《邵阳县重修庙学记》,文章收入其著作《敬轩文集》。

  有一年岁荒歉收,当地百姓无以为食,甚至出现了“食土”的现象,何永芳放开县衙粮仓,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些富户却囤积粮食,意图大发横财。何永芳见此情形,便召集富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诫大家天怒人怨之际,一旦造成民众暴乱和瘟疫泛滥,任何人都难以苟全,最终富户借出谷米数万石,许多饥民得以存活。

  明代时期,百姓缴纳的税粮,大多由水路运往京城,史称“漕粮”,而邵阳地处山谷,主航道资江长达300里,滩陡礁多,江窄流急,船毁人亡的灾祸时有发生。宣德六年(1431),何永芳经过细致调查,上疏“请罢京运,改行折色”,获准。所谓折色,就是把实物折价,改征银两银钞。整个宝庆府因此得以免除航运之苦,此事载入清道光《宝庆府志》。

  何永芳为人清正刚直,对于贪污腐败、鱼肉百姓等现象深恶痛绝。当时有个朝廷内臣到邵阳钦差办事,自恃位高权重,滥设赋税名目,老百姓叫苦不迭。何永芳当面劝阻无效,便冒死上疏揭发,终将其依法治罪。正统元年(1436)朝廷见何永芳铁骨铮铮,提任为监察御史,屡次派遣巡他按山东、直隶、江西等地,所到之处,作奸犯科者无处藏匿。

  正统十一年(1446),因业绩突出,何永芳升任为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面对这个常人眼中的“肥差”,他一如既往地敬畏法度、清廉自守,所言所行皆与担任御史时无异。景泰二年(1451),少保于谦见其“才识优长”,推荐他担任河南按察使,掌管一地的刑法量度。

  忠孝两齐全

  景泰六年(1455)六月,何永芳卒于河南按察使的任上,享年64岁,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河南按察同僚为其送行,副使欧阳哲为其撰写墓表,佥事张瑄篆盖,佥事郑敬书丹。《明故嘉议大夫正治卿河南按察使何公墓表》现载于《辉埠樊氏宗谱》(同治庚午重修)。

  墓表记载,何永芳政务上廉勤自饬,抚治有方;生活上崇尚简约淡然,虽身份尊贵,但对于衣着饮食从不讲究,闲暇时喜好赋诗自娱,有诗集若干卷,可惜无一首留存下来。经查寻,与何永芳有关的诗词不多,只发现同年进士、好友薛瑄赠诗四首,即《答何永芳三首》《赠何侍御廷兰》等,字里行间都在赞颂何永芳的廉德贤才。

  对于何、樊两家的养育之恩,何永芳始终铭刻在心。他恳请薛瑄为祖父何初题写传记,以免湮没于世,薛瑄欣然应之,撰写了500多字的《书何原明先生传后》,称之“年益高,学益充,德益进,闻望彰灼,近孚湘藩,远彻朝右”;去世之前,他要求归葬常山,陪伴何氏先祖于地下。

  何永芳娶妻二人,原配江洁系江万里裔孙女,生有三子(鑫、焱、爕)一女,继妻江氏,生子二人(岩、磊)。据《绣溪何家派樊氏宗谱》记载,凡何永芳子孙,皆承樊何两姓宗祀;《埠埠樊氏宗谱》也有记载,为报樊氏亲生之恩,何永芳让鑫、焱两子恢复本姓,以示不忘祖源。由此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宗谱现象:绣溪何、樊两氏宗谱以及辉埠樊氏宗谱上,皆将何永芳列为本族祖宗。

  绣溪江畔,君子如兰,品高行雅,万世留芳。


今日常山 人文常山 00004 何永芳:绣溪江畔的“两族太公” 2020-04-09 2 2020年04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