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专班制助力市域治理现代化——
高质量背后的“尖刀班”
编者按:2月19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衢州专班制助力市域治理现代化——高质量背后的“尖刀班”》。现将全文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翁浩浩 肖国强 王璐怡 于山
有人说它是“微政府”,职能部门高效协同;有人说它是“突击队”,迎难而上善啃“最硬的骨头”;也有人说它是“试金石”,磨砺干事创业的真功夫。
在衢州,专班这一工作机制为干部群众津津乐道。
“十四五”开局之年,素有“四省通衢”之称的衢州,正紧锣密鼓地探寻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率全省之先探索的专班工作制,成为一把“金钥匙”。
目前,衢州市本级共有专班32个、专班干部260余名。仅去年下半年,各专班共推进市级以上重大项目41个,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
姜雨良是柯城区小南门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遗留问题征迁专班成员。日前,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一眼就看到桌上摆放着的一张照片。这是他和一户征迁家庭的合影,大家站在即将拆除的老宅前,笑容满面。
这张合影标志着一个城中村“老大难”征迁项目的圆满结束。去年11月1日晚8时许,最后一户征迁户在协议书上签字,小南门村征迁项目终于完成。
在姜雨良眼里,小南门村曾经是个“小难门”。项目征迁事关南湖文旅综合体项目能否按时开工。征迁自2008年启动,涉及226户村民,经多轮动迁后只剩下9户,但这个数字几年再未减少。
重点工程难以推进,专班机制适时启动。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乡镇”,也有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公安等部门骨干。
为了摸清征迁户情况,姜雨良和同事仅前期沟通就发了上千条微信。他还记得,走访一户征迁户时,对方看他年纪大,故意把时间拖晚,想让姜雨良知难而退。没想到姜雨良始终耐心解释政策,还深夜带对方到安置地块现场查看。“就冲你这态度,我愿意配合!”征迁户终于点头。
市、区一体作战,用心倾听意见,落实关爱政策,维护征迁户权益……仅用40天,专班就啃下“硬骨头”。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对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孜孜以求。2017年,衢州试水专班工作制。2018年6月,市委发布“招贤令”,围绕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等15项重点攻坚任务,组建15个专班,短短4天内就有792人报名专班干部。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