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助推轴承产业发展
数字赋能“强筋骨”轴承产业“智慧升级”
本报讯(记者 刘青 实习生 陈杨梦)“这是我们最新的MBT系统,绿色代表产量滞留率正常,红色代表滞后或情况异常。”近日,在常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辉埠片区捷姆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厂房,信息管理专员黄昕在“捷姆轴承JMB—PS管理系统”屏幕前查看生产线实时情况。
在黄昕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不远处的MBT系统终端前。二磨内圈一组负责人胡小华正在终端上扫描物料标识卡条形码。“MBT系统终端中的分析软件能对每条生产线的生产情况进行追踪。”胡小华边走边介绍,MBT系统可精准追溯物料流转情况,有效提高产能,产品质量也更有保障。
2020年,企业瞄准数字化“智”造,导入SPC系统、ERP系统、MES系统等数字化系统,实现技改成果的快速衔接与运用,预计在企业产业数字化二期项目改造中,全年产线废品率减少15%至20%,一线操作人员优化1.5人每条。项目负责人郑峰说,技改后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眼下忙碌的还有浙江赛赛轴承有限公司。厂房旁边,停放着一辆满载数控车床的卡车。“我们目前已经拥有智能精锻自动生产线2条,真空脱气、氮气保护无氧化全自动退火炉生产线3条。”公司董事长毛赛赛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引进218台高精度数控车床,投资1.8亿元打造智能高速精锻机两条线及100条精密数控自动线。届时,年创产值可达5亿元,“上了新的生产线和智能化设备,产能大幅提升,我们能接下更多的订单。”毛赛赛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我县坚持规划先行、创新招引、政策优化、育大扶强,将轴承产业作为“十四五”的标志性产业链,并予以重点培育发展。目前,全县共有轴承企业100余家 ,全年实现产值40亿元,建有院士工作站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部分企业已发展成为斯凯孚(SKF)、舍弗勒等世界八大跨国轴承公司的稳定供应商。
迈上新征程,奔向新未来。计划到2025年,常山轴承总产值力争突破100亿元,培育销售10亿元以上轴承企业1家、5亿元以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15家,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的标志性产业链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力争创建全省轴承数字化改造标杆地。“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轴承产业的数字化系统建设,聚力打造中国圆锥滚子生产基地,中大型轴承精锻基地、全省轴承数字化改造标杆地,重塑再造常山轴承发展的新优势。”县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