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峰

印象新桥

  徐绍年

  三十多年前,我经常去新桥,如今,又因工作关系,踏上了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新桥,是常山县东北部芳村镇的一个偏远山村,距离县城约40公里,可谓乡村的末梢,从毛良坞村进去还有五公里,离衢州七里村也才几公里路程,只不过到七里要翻山越岭而已。

  新桥留给我的最初印象,要追遡到1987年冬天。那年,我刚在汽车站工作不久,经常坐客车到新桥,并不时住宿当地。那时的常新公路,全是沙石路,全程44公里,客车要行驶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不像现在只要40多分钟行程。从芳村到新桥也有22公里,沿途除了偶尔看到过往的拖拉机外,基本上没货车通行,更难得看到小车。每当客车驶过,公路上便会尘土飞扬,弥漫空中,久久才能散去。那时常山到新桥的班车一天才来回八趟,上下午各四趟,每趟都挤得水泄不通。坐在车内,一趟下来,满身灰白。初到新桥,眼前看到的除了一片老旧的泥瓦房外,就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了。

  当时我们留宿在村口的供销社,供销社门口有一块两百多平方米的平地,那是人们休闲和乘车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加油站。在供销社做饭的阿姨,是当地人,善良、朴实、勤劳,遇到节日或家里有客人时,她都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她家一共有五口人,生活条件在当时算是比较好的,丈夫在供电局上班,大女儿丽红在当地乡政府工作,二女儿丽芳在汽车站做临时工,小儿子正在读书,一家人居住在一栋六间木板结构的泥瓦房,屋内的一些家具都漆成了红色,大堂正中高高挂着一幅毛主席的画像,“共产党真好,只有共产党领导,我们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平时闲聊时,她总会不自禁地凝望着墙上的画,一边跟我们谈着陈年旧事。

  新桥村村口有一条小溪,清澈见底,溪水冬暖夏凉,如今芙蓉水库上游的水就来自这里。夏天,如果你傍晚时双脚踏进小溪,一股清凉就会从脚底嗖嗖地往上钻,直透丹田;冬天,当你晨起到溪边,就会看到水面冒着袅袅升腾的热浪,如果用毛巾把洁净的水扑向脸上,顿觉神清气爽,温暖周身。

  新桥村的南北两面都是大山,山上郁郁葱葱,除了大量的毛竹外,还有杉木、松木及其他林木。晴天时,当太阳照在翠绿的山峰,山上便会反射出点点星光,美不胜收。遇到雨天,群山就会笼罩在雨幕之中,朦朦胧胧。一旦雨后阴晴,山上烟雾缭绕,让人仿佛有种“山在云中飘、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如果你愿用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诗来形容当时美景,也不为过。

  听做饭的阿姨讲,新桥有许多特色农产品,如白心蕃薯、红心蕃薯、茶油、黑桃、杮子、春笋、冬笋等等,比较出名的算薯条、笋干、茶油了,每年都有许多村民或贩子运到县城或集镇去卖。如今,这些绿色农产品,不但常山人家喻户晓,有些还通过互联网远销至海内外。

  久而久之,我对新桥的人文环境也有了一定了解。新桥虽深处大山之中,可人们脱贫致富的干劲从未停过。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新桥出了第一批率先奔赴深圳“吃螃蟹”的年轻女子,这在当时曾引起轰动。之后,在她们的带动和影响下,新桥许多青年男女开始走上了打工、创业之路。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弹指三十多年。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已远非所想,昔日杂乱无章、老旧破损的泥瓦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一幢幢漂亮楼房;以集镇模样建设的街市更非以往木屋小摊;文化礼堂让人耳目一新;幽雅、清新的农家乐桃花源游人不断;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老百姓的日子红红火火。

  如果要说新桥的交通变化,更是耳目一新。这些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宽畅、优美的常新公路直通衢州七里,沿线村庄的路边晚上更是“万盏灯火、大道如虹”,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去年十二月建成通车的淳(枫)常公路,终点又在杭新景高速公路新桥连接线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时回想,如果诗人贺知章生活在当代新桥,也许他的这首诗将是另外一番意境了。

  新桥,这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偏远山村,如今正以崭新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善良、勤劳、智慧的新桥人,正一步步实现着幸福的梦想。


今日常山 文峰 00003 印象新桥 2021-06-09 2 2021年06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