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峰

王子山上杜鹃红

  白石虎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眼下,时令已进入初夏,虽不见寺庙的桃花盛开,但我分明在我县的一座矮山上,也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映山红。

  这座山,名叫“王子山”,在辉埠镇赫赫有名。

  上午,我到黄坞岭村里联系工作,看看时间尚早,便想到村南面的王子山上走走。一个电话打给了老朋友徐东明,他一会儿就驾车前来。穿过一段绿色田园中的机耕路,就到了山脚,然后往山道上驶去。没想到,开到十几米陡峭处,车轮就开始打滑,两人只得下来步行。

  步行一开始,人就和青山绿水亲密起来。你看,今年的竹笋是个丰收年,笋壳高挂在嫩竹的身上,它的笋尖已经高出了密林中成林的杉树,让“躲”在阴影下的油茶树不见了茶树泡。当然,树林下的寒芒还是挤挤挨挨的,生命力十分地顽强,展示了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

  山坳里是那样的宁静,宁静蜿蜒的山道今天只属于我们两个人。前面遇到的是两爿木片扎成的篱笆,似乎有了人迹,我们轻轻地打开了它。但见山坳的拐角处还有两处空房子,我知道前些年,这里还是养羊放牛的地方。后来,因为“五水共治”的需要,进行了限养,如今牛羊成群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路旁野草也特别丰盈起来,连金樱子也在溪水潺潺的沟渠边长的特别肥,密密匝匝,雪白雪白的花朵已然是山里的一道景观。

  再行一段弯道,微风凉丝丝的,给闷热的天气带来凉爽。眼尖的小徐立马高兴地说道:“你看,山坡上还有映山红呢。”映山红学名叫杜鹃,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我国把杜鹃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1985年杜鹃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我随后跟进看到,背阴处果有好几丛映山红,恰如“万绿丛中片片红”,在绿海中格外鲜艳,格外养眼。

  半个小时的行走,身体渐渐冒起了热汗,脚步也似乎不听脑袋指挥了。自前年开始,我的手脚被关节痛一直困扰着,从城市到乡间,看过的医生不下十人,可就是不见痊愈。看来,只要能够行走,就要坚持走上去。远处几簇粉红的杜鹃在山坡上招手,前头的小徐也传来的呼唤:“快上来呀,‘灵光寺’到了,映山红在等你呢!”

  吃力地挪动两腿再攀登,果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半山腰的一块坪地上,高高地飘扬着一面红旗,在高高的红旗下,有两处铁皮搭成的矮房子,那就是王子山上的“灵光寺”的遗址。在遗址的周围矮山坡上,分明有一搭一搭的映山红,煞是醒目。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经隐居于此山中的寺庙里避难,故此山也称作“皇子山”,村民叫它王子山,也许是山中的映山红吸引了他。后来,当了皇上的李世民,还专门派宰相魏征来此捐赠白银三千两,重新整修扩建了灵光寺的规模,并采集了一束映山红供他怀旧。

  据说到了明代,灵光寺的香火仍然十分旺盛,寺内有僧人近两百人。终日晨鼓暮钟,香烟缭绕。只是到了清代,因战火纷飞,灵光寺被毁,僧人散去,灵光不在。但灵光寺遗址、水井、卵石路犹存。虽然不见秦砖汉瓦,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应该被先人抚摸过,萋萋层层的古墙基似乎也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山岭上开满的映山红见证着它的古往今来。

  在灵光寺遗址转了一圈,看看时间接近中午,我们开始返程下山。路上的植被依然茂盛如初,仔细一看,除了映山红、油茶树、松树、杉木、继木、黄荆外,小徐还发现了垂涎欲滴的野果,那就是山莓。只要长在农村上过山的孩子谁不知道山莓,酸酸的,甜甜的,鲜鲜的,小徐赶紧脱下外套边采边吃,口中念念有词:“这就是大自然的美味。”离开时,他还忘不了折几枝映山红带着。

  快到山脚时,小徐又自觉地把原先我们打开的篱笆门合上了。他说,虽然没有第三人看到,但做一个诚实崇善的人,自己的内心也安宁。我也听说过他多次行侠仗义的事。前不久的一次行夜路,他发现前头有几块大石头挡路,下车先去移开时,后来的车辆上的人也陆续跟着下车加入了搬石头的行列。他自豪地说:“行善也会传导人的。”听到这里,我渐渐感觉小徐高大起来。

  打开山门天地宽,正如文章开头白乐天诗词中的后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也如当代散文家周华诚所说的——“生活就像一趟旅行,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欣喜”。半天的行走真是不虚此行,尤其是在春天已过的季节里,还能欣赏到春意盎然的映山红。


今日常山 文峰 00003 王子山上杜鹃红 2022-06-03 2 2022年06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