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常山人的杰作
![]() |
王春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悠远,《千里江山图》彰显了华夏文化无限魅力,乃我中华之瑰宝。
中华画史,色彩斑澜,令人赞叹不己。在这中华民族伟大而灿烂的画卷丛林之中,《千里江山图》是闪耀夺目的其中之一。令人诧异而有意思的是,大中华画史典籍里,竟然有两幅《千里江山图》,都是诞生于宋代。一幅为北宋宫廷画家,时年才十八岁的王希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用了半年时间所绘就的《千里江山图》;一幅是南宋画家江参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前者是王希孟用一幅整绢画成的,属绢本设色画。后者是江参的绢本水墨画。
两幅《千里江山图》创作的大背景都为华夏大地之江南山水。王希孟用的是庐山与鄱阳湖之湖光山色,江参用的是江南山川及桥、亭、村落、栈道、人物之布局。两位伟大画家都心有祖国大好河山,书画出作者心中对国家之爱之炽热。
更有意思的,两幅《千里江山图》现今守望于海峡两岸。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江参《千里江山图》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令人欣喜的,两幅《千里江山图》都在祖国的怀抱里。
两宋江山,可谓是中华文化在古代的一个灿烂时期、贡献时期。处在两浙首站的常山,也呈现出人才辈出、文运振兴、文化璀璨特殊期。《千里江山图》其中一幅作者江参,就是从千里钱塘江源头——常山县走出来的南宋杰出画家。台北故宫博物收藏的《千里江山图》既反映了宋代文化灿烂一面,也突出表现了常山江氏望族才俊辈出的良好门风。
江氏确定为常山望族,《江器博墓志铭》开篇就说“江氏为信安望”。江参就是江器博的儿子。江参,就是常山江氏望族的一员,具体生卒不详,大约在十二世纪,两宋交替时期。但,其画《千里江山图》是在宋高宗定都临安(杭州)时期的杰作。江参,字为贯道,是我国五代时期吴越国王俶之重臣江景房的血脉。江景房因随吴越钱王俶纳土归宋,去汴京开封的途中,船行走在大运河上,他心系吴越百姓之税务与生计,来了一个破船沉籍,差一点没被砍头,贬谪后就归隐常山,成了江氏望族太公,而且,其子嗣血脉延及开化诸地,更甚的许多子嗣都取仕并成朝廷名宦。《常山县志》与《江氏宗谱》等典籍里均有记载曰:“江氏一门三御史,九子十登科”。
江参,这位南宋画坛巨匠的《千里江山图》较之王希孟的知名度较低。然,瑰宝再藏至深,世人总会有记忆的,所以,人们总在追思与研究他,总想,很好很清晰地解密他的身世。
读阅许多史料,给江参的注释:有南衢人;有宋信安人,居雪川,字贯道,江大方子;有南徐(今江苏省镇江市辖丹徙)人,江大方子;居雪川(浙江省湖州市南),终身飘泊,曾居三衢(今浙江常山),治园筑馆,园馆取《楚辞》之言,名曰:“崇兰”。等等云云,都应说是真实的,读用常山的历史演绎,就全都释然了。
常山在宋代,曾属衢州府、信安府、婺州府、衢州路等,常山的县名也在公元1267至1276年,即南宋末期,改用“信安县”之称。常山县在宋代,那公元966年开始设开化场,公元981年开化设县。这时的常山县从原来的十七个乡区域压缩到十个乡,那七个乡属开化县。所以,史料上所指江参出生地与常山县不矛盾。更何况,人们在习惯上离开本土,常常用的大概念表述,如浙江人去外省,说自己一定是讲浙江人,最多具体到某市。再如中国人去国外,说的也一定是中国,最多或说到省或到某市。
进一步说,这位南宋画家留家南徐(江苏镇江丹徙),居雪川(浙江湖州)以及客死临安(杭州)都是因为常山江氏望与常山一门九进士的王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所必然。
两宋之际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邓椿之《画记》有记:“……叶梦得是举荐江参的关键人物,而叶梦得与程俱又是关系勘密,交往很深。”其实,叶梦得、程俱、江参三人在两宋之交替时期,或任职或交友的生活半径,都在江苏镇江,浙江湖州、嘉兴、杭州这个圈内,而且,彼此都有诗书画之雅好。更何况,程俱的继室又是江参的堂妹。程俱《北山小集》的《承设郎信安江君墓志铭》就有记程俱与江氏兄弟之过往甚密。这江氏兄弟指的就是江参,与江仲嘉、江中举等,他们都是两宋交替之际一辈的人,程俱不尽姻亲之故,而且,都是当时的文人或名宦,更多的还是志趣雅好。兄弟与朋友的影响力,也是相互吸引的动力,如:江氏兄弟中的江仲嘉,在太学期间就声出众,故被宰相曾布(江西南丰人)选为女婿,江参的书画及人品江浙一带颇有名气,程俱既为名宦,又为诗人,而且是北宋科名鼎盛世家子弟,母亲又是尚书左丞邓润甫的女儿,等等。因此,在宋代词人,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记东安抚大使等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的叶梦得,与江参、程俱等之甚密过往情在理中。
常山与开化几乎为纯粹老乡的人,在那时,同处异乡更加倍感之亲,更何况,牵来拉去不是亲就是故。江氏兄弟以望族之气及程俱他们,还与王介之子王涣之、王汉之、王沔之等,都像一家人一样相处相过往。其实就是一家人,因为,王沔之,即王彦楚是江参的岳父,程俱撰的《江器博墓志铭》析说:“因王汉之哥哥王沔之将女儿嫁给江参,江器博父子才留家南徐(江苏镇江)”。程俱所撰写的王汉之之行状和王涣之墓志铭,也清楚地讲述了江参流寓江苏及湖州一带的因果。而《玉照新志》记有:“王介浩子乃近世名卿,今家住京口。”京口就是镇江丹徙,后又称“南徐”(这些地名来历都有出处,这里不侈笔了)。
江参,江贯道,从常山去江苏、湖州等地,因由使其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志,还足迹于钱塘江源头至长江口段的祖国大好河山,更在两宋交替之际。战火弥漫,祖国未能统一的动荡时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的,升华了他的内心世界。故而,这幅中华杰作《千里江山图》完全地由衷地表达了江参对大宋江山的美好祈愿。
《千里江山图》,江参画出宋朝一代画家的水准,也画出了常山之骄傲,他的《千里江山图》受众多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之仰幕。南宋邓椿《画继》赞其“笔墨师董源而豪放过之”,并将其与苏轼、李公麟、米芾等同到“轩冕才贤、岩穴上土”之序;元代柯九思,不仅是位书画家,而且也是元代最负盛名的鉴藏家,他鉴赏江参《千里江山图》,那真是教由心生,情由心生,不自觉地题鉴“千里江山图”五个字,并作了丰富的用词溢美,绵绵难收。
江参的艺术影响,元明清以来,一直经久不息,其遗墨可谓几与隋珠赵壁争价。然而,遗撼的是这位杰出的常山画家江参在叶梦得举荐下,得到宋高宗赵构特意召见时,他到达杭州的这个夜晚暴病身亡。假如江参谒见宋高宗后,假如江参生命健康无恙,那其绘画才华的释放,不仅让中华文华史册再添丹青,而且,《常山县志》典籍写辉煌,《江氏宗谱》耀炳辉。
《千里江山图》其文脉赋能于常山宋韵内涵。并且,可激励常山文坛一代代朝气勃勃的年轻书画家厉志奋进,用手中画笔,用心用情,画就宋韵常山,高质量共同富裕锦绣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