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溪桥传奇(五)
马朝虎
方氏豆腐店慢慢就有了名声。
一日,胡氏对徐坤元说:“听说北门街新近开了一家豆腐店,他们的豆腐价廉味美,你进城买几块回来尝尝鲜。”
徐坤元答应一声,立即启程赶到县城北门街。
在豆腐店,徐坤元一抬头,觉得老板十分的眼熟。正回忆间,老板从豆腐案板后面冲了出来,拉住他的手说:“原来是你。”
徐坤元也终于认出他来,他就是8年前在家门口问路,自己又把他送到傥溪桥头的外乡人。
故人相见,分外亲热,方文彬连忙把徐坤元请进了豆腐店的后厅说话。徐坤元走时,他又给装了满满一竹篮子的豆腐、香干、豆腐皮、油豆腐,说:“小兄弟,往后想吃豆腐,随时来店里拿。”
豆腐店的门口,挂着的正是那幅错字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凭着起早摸黑的辛劳、童叟无欺的信条和徽州人特有的经商头脑,方氏豆腐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小有积蓄后,方文彬开始购置田地,租给无地可种的农民。不出几年,方文彬就成为常山一大富户。
家境殷实的方文彬感知常山父老乡亲对他有再造之恩,遇到穷苦人家,时常以钱物接济。
同治十年(1871),徐坤元28岁,方文彬36岁,两人同在这一年的秋天娶妻,妻子都是县城北门的占姓女子。占姓也是常山的大姓,跟“姓徐徐半边”这句话相对应的是“姓占占一角”。
两人有空在一起喝茶,说到这个话题,都喜不自禁,说:“我们也算是沾亲带故了。”
方文彬的妻子4年内,给他生下了两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忙完了里里外外的事务,方文彬喜欢逗弄两个儿子,笑声传出很远。
徐坤元娶了占氏以后,遗憾的是一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占氏觉得对不起徐家,经常提议是不是先领养一个孩子。
徐坤元对于生孩子的事情,还不是那么的急切,对于领养孩子,更没有这个想法。
但多年以后,徐坤元非常迫切地领养了一个儿子。
而这年冬天,方文彬收留了一名女佣。
这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场大雪,天寒地冻,檐头下的冰葫芦结出一尺多长,琥珀一样闪着寒光。一日清晨,方文彬刚卸下豆腐店临街的门板,见门口站着两个瑟瑟发抖的人影。再定眼一看,是一中年男子带着一个小女孩。
方文彬马上把他们让进店里来,店里比外面暖和多了,还给他们各端上了一碗刚出锅的豆腐脑和一碟卤香干。当年,方文彬也是被一碗豆腐脑救下的,他在豆腐脑上也撤了几片绿绿的葱段。
等吃饱喝足,两人的脸上有了血色。
原来这是父女俩,江西玉山人。流年不顺,这年春日,受了洪灾,夏日,又遭遇旱灾,到了秋日,颗粒无收。加上家中老人都得了重病,一家人饥寒交迫,只好外出乞讨。
小女孩七八岁,长得秀气文静,方文彬的目光就多停留了几次,生出怜惜疼爱之情。这一细节被她父亲捕捉,便按住女儿的头让她跪在方文彬跟前:“大人,你就收下小女,作个丫环吧,只要每天赏口残羹剩饭即可。”
小女孩乌溜溜的大眼睛定定地看着方文彬。
方文彬叹口长气,又点了点头——家里多养一个人,也就是多添一双筷子而已。
当天小女孩父亲走时,方文彬还送上了一包银两。
小女孩名叫翁雪姣,生于同治五年(1866)。
方家多了个丫环。
正是这个丫环,多年以后,完成了方文彬未了的遗愿。
连续几个晚上,方文彬都梦见老家霞坑的那座宅院,觉得好生奇怪。一天,他提了几竹篮豆腐去石崆寺见方丈,方丈笑着说:“阿弥陀佛,该造一座方家大宅,在常山扎根了。”
光绪四年(1879),方文彬斥资买下了一块宅基地,前前后后花了3年时间,一座典型的徽派风格的宅院就落成了。
方家宅院坐西朝东,占地约38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平面呈纵长方形。硬山顶,马头墙,阴阳合瓦,穿斗式结构。
墙体上部用青砖,抹白灰。下部用红砂石质条石铺砌。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门厅、前天井、正厅、天井、中进、后天井、后进。
前进正门门楣上方以刻有几何纹饰的砖细围出长方形门额,中砌青砖。门额上方施门罩,以青砖叠涩出檐。正门前筑4级红砂石阶。青石质门框、门槛、门枕石,门槛较一般民居略高。
三合土地面,红砂石天井。天井四周檐下牛腿雕刻自鸣钟、花瓶等图案。前廊带卷棚,南北两侧各开一门方便通行。北侧门与附房相连通,南侧门通上水三弄。正厅气势恢弘,中进与后进在后天井处以圆门相贯通。前廊北侧开一边门,与厨房相通。厨房西、北侧原为方家后花园。
方家宅院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一时之间,方家宅院成为常山县城最为气派的屋宇,引的众人纷纷前来瞻仰。不管来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方文彬都会笑咪咪地陪着他们一处处观赏,然后诚邀坐下喝茶聊天。
自有了方家宅院,此地也就被称作方家弄。
日月如梭,光阴流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