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训
我的家乡在钱塘江上游常山江畔一个叫水南的地方。村前是河,村后有山,山水之间是宽阔的田野,白墙黛瓦的村落散布在山之北,水之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富有田园诗意。
我们章姓在村里十多个姓氏当中属于小姓,却有一部完整的族谱。记得那时族谱被装在一个木匣子里,由族里各户轮流保管,木匣子右上角有个小孔,用一根精致的细麻绳子穿过去再打个结,然后挂在楼板底下。现在想来那是个非常巧妙而科学的保存书籍的办法:通风、防潮又防蛀,还不易引起小偷的注意。
那悬挂在堂前的木匣仿佛有一种魔力,深深吸引了我,终于有一天经不住诱惑,我偷偷取下一窥究竟。族谱一共四册,装帧精美,蓝底封面的左侧竖贴着一张长方形黑边淡红色宣纸,上写“章氏宗谱”四个楷体大字。书内目录索引、序记传颂一应俱全,不仅有翔实的文字记述,还有众多人物画像和手绘地图。那时我识字不多,加上用文言文繁体字竖排,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对家谱内容大多一知半解。只知道章氏的一支在明末清初时从福建浦城迁来水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印象最深的倒是书中那些峨冠博带、气宇轩昂的人物画像,画像上方写着“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等一串头衔,我虽不解其意,却有不明觉厉之感。
初中毕业后我考进县城读高中,再后来落实政策举家迁往县城定居,就很少回老家了,关于家谱的记忆也湮没于为稻粱谋的忙碌人生中。
十多年前几位热心的宗亲长辈有意重修族谱,堂兄找我联系相关事宜,都说盛世修谱,我自然举双手赞同拥护。我找来旧族谱认真研读,并利用休息日去了福建浦城寻祖溯源。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我被历代先祖艰辛的奋斗历程所感动,也为宗族曾经的荣耀而自豪,而最大的收获则是发现了太傅公章仔钧所撰写的章氏家训,仿佛找到了章氏家族生生不息的传承密码。
在浦城章氏宗祠巨大的照壁上,镌刻着熠熠发光的金黄色家训:“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休作生愤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筋力不患衰,而患无志;交友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解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而祀吾茔乎,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戒石具左,朝夕诵思,切记切戒”。
这196个字的家训可谓字字千钧,令人醍醐灌顶、如鞭在背。后来我又从中纪委网站上找到了关于《章氏家训》的介绍:《章氏家训》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作者章仔钧(世称太傅公)。其最核心的内容是耕读和勤俭,最核心的思想在于教育子孙后代以知书达礼修身立命,遵守规矩为家族争光。《家训》将修身之大法、育人之根本以浅显直白的语言警醒告诫子孙后代,约束有规有矩、教化掷地有声,让章姓族人无论为官为商抑或从教,都恪守家训、风范世袭,成为治家良策。
我想,能写出如此家训的人绝非等闲之辈,他一定有着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我努力从历史的长河中追寻先辈的足迹,汲取祖先留给后人的智慧和力量。章仔钧(868~941年),字仲举,号彰良,福建浦城人,世称太傅公,五代行乱之世,保闽立勋,官至御史,晋封开国伯。
太傅公自幼品行端正,好学不倦。敬长辈,睦九族,重情谊,行忠义。他豁达超然,无意仕途而隐居乡里,但其贤德和才能却广为流传。黄巢起事后,各地方军阀乘机争夺领地,战乱四起。不少将领闻知太傅公名声,遣使者前去招募,太傅公均以生性放达、难受拘束为由而婉言推辞。可见仔钧公视名利为身外之物,乐于耕读,安于平凡。但当他得知驻福州的闽王王审知礼贤下士、爱民如子时,则心生敬慕,主动前去投奔,令闽王大喜过望,连称相见恨晚。太傳公旋即被朝廷委以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的重任,他恪尽职守,治军有方,屡建战功,护佑一方百姓,保得一方平安,深得朝廷信任、官兵拥护和百姓爱戴。仔钧公虽不恋官场仕途,不屑追名逐利,但并非逍遥出世、贪图安逸之人,一旦遇到明主,有报国为民的机会,便当仁不让,夙夜在公,禅精竭虑,建功立业,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仔钧治军严明,但宅心仁厚。其夫人练嶲也是心慈好善、深明大义之女杰。她义释二将、保全建州百姓的义举更是流传千古,彰显了智勇仁爱、舍生取义的中华传统美德。时仔钧营中边镐、王建封二将因大雨淹道,贻误军机,按军法当处斩。练夫人向丈夫陈情宽宥,言辞恳切,有理有据。仔钧默许练夫人义释二将,让他们远走高飞,既避免了枉法,又顺应了仁义;既是宽厚,也是智慧。
都说“但求行善、莫问前程”,又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边、王二将被练夫人义释后便投奔江南李氏,其时王延政在建州称帝,自立国号为“殷”。南唐后主李昱调兵遣将讨伐叛逆,派边镐、王建封二将出征收复建州,并令屠城。边镐、王建封不忘练夫人救命恩德,兵临城下之时备足金银玉帛,身着便服,手持笏板,潜入城里拜见练夫人,称“只要是夫人的亲属,不管内外,不限人数,望乞录名单,明日屠城当以保全。”夫人将金银玉帛和白旗退还给建封,说:“妾已老,愿在众人之前先死。”“谋反叛乱者,只军贼三十六人而已,今一城居民不下数十万人,且都是平民。若妾不先于众人而死,则何以谢乡人老幼?所以妾愿舍私恩以全大义。”练夫人所言令王建封大为震撼,深感惭愧,说“夫人不以一人之活命而欲先死以谢众人,我又怎么能屠杀平民而忘大义”?他甘冒犯上之罪果断停止屠城,并立即下令告知全城老幼。将令既出,全城欢声雷动,民众奔走相告,“一城之人再生矣!”。练夫人的仁慈大义令建州百姓感激涕零,世代铭记,她被誉为“芝城之母”,封渤海郡君,去逝后破例安葬在府衙之后,并于城西建“全城祠”以祀之,仔钧公和练夫人后裔均被冠以“全城世家”。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练夫人的品德与胆识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练氏家境殷实,其父得知章仔钧的贤能后将女儿许配于他为妻。太傅公与练夫人结为连理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妻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他们家风敦厚,教子有方。太傅公生有一十五子,或文或武,皆列于朝,后人中还出了章得象、章惇等著名政治家,可谓冠盖簪缨,出入相望,前后不绝,集萃于一门。世人称其善有善报,德荫子孙,其实又何尝不是家训所承,家风所传呢。
在悠久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德向善是每个家庭的家训之纲。让子女将美好的德行和圣贤的智慧代代相传,是每位父母的心愿,也是中华文明经久不息的根源之一。
进入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再次被各级党委政府和世人所重视,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衢州作为南孔圣地,孔氏南宗以圣裔身份和大宗风范影响了江南士人和民众;同时,江南文化中的积极要素,源源不断地被吸收进孔氏儒家文化,不断丰富和提升其内涵。两者交融并最终形成了与时俱进、特色鲜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区域文明教化体系,而家庭教育、家风家训则是这个教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更好地传承、弘扬、创新和发展。
站在浦城章氏宗祠的家训照壁前,满山的翠竹在轻风吹拂下发出阵阵声籁,仿佛殷殷叮嘱,又似谆谆告诫。
本文来源于南孔杯全国廉政文学创作大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