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乌麦田
![]() |
老屋 |
梁木
周末,上饶市方志敏研究会特聘专家汪国强先生来电相约,到他的老家球川镇乌麦田去走走,难得的晴好天气,正适合户外游玩,于是我愉快地答应了。
乌麦田自然村位于球川镇西北部,有山地、林地六千多亩,是个典型的山区村,也是革命老区村。据县志上记载:汪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安徽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迁此,因祖上垦荒种植荞麦(俗称乌麦)获得丰收,故取村名乌麦田。该村深居大山如处子,与江西的玉山县和本省的开化县紧邻,当地人形象的比喻为“鸡鸣三县”之地。
三十多年前,我在球川镇上工作,到乌麦田这个大山里去走访,连机耕路都没有修通,步行起码也要两个多小时才能抵达。那时候,往乌麦田进发,还得到千家排水库大坝上候船。有时候喊破嗓子,船工千呼万唤始出来,船上挤满了柴火和衣食农具,等到我们上岸后,才是青山环抱的金荷村。
今天,我们是乘坐小车进山的,山路已经浇筑起了水泥路面。从县城出发,到球川古镇上,然后往后山,左拐右绕就进入到原先的金荷村地界。右边有一条山道通往高山上的塘岭村,我们直接往深山峡谷里的乌麦田村开去。山道弯弯,植被越来越茂盛,手机的信号也没有了,但我们仍然乐此不彼。你看,车窗外,一块一块山排田里的油菜花金黄金黄,惹人喜爱;山崖边,不时可见一簇一簇的杜鹃花,粉色淡红直至深红,随风摇弋。我们纷纷下车选景拍摄,在移动中体念山水,在山水中感悟自然。
到了到了,乌麦田自然村不经意间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是一块相对平缓的开阔地,草木葱蓉。一条蜿蜒的小溪,汩汩流淌出清澈的山泉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小溪之上是毛竹杉木和杂木林,一望无际又绿意深深。小溪沿边,只见一座年代久远的泥瓦房,门窗紧闭,古朴典雅。同行的原乌麦田村老民兵连长汪伟军介绍说:“村民已在二十多年前的‘下山脱贫’中,全部搬迁到红旗岗集镇上去了,他家的老屋基上也已栽种下了红豆杉。”
我们跟随老汪往右边的山坳上徒步,又见两座保存完好的楼房,楼房的前后都是整片整片的红豆杉基地。走进山林,如同走进一种畅达的心境;走进山林,好像走进一扇童年的大门;走进山林,更似走进了静美的圣地。静听,郁郁葱葱的林中有挖山的“嚓嚓”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山民正在为红豆杉除草松土。经过询问得知,他来自相邻开化县大郡的村民,离此地不过两三公里的距离,这些天是来帮助开发红豆杉的。
站在这片两省三县交界的“金三角”之地,老汪谈起了方志敏领导红军战斗的故事。自1927年开始,我党组织了弋横、崇安农民暴动,建立了赣东北和闽北革命根据地。之后,蒋介石调动几十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围剿”。1932年,中央苏维埃决定赣东北省改称为闽浙赣省,方志敏继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中共中央任命方志敏同志为闽浙赣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大约是在1934年,方志敏按照中革军委指示,将闽浙赣边区的红七军团与当地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其中一次在乌麦田的马鞍山上,与国民党王耀武的部队展开了两天两夜的激战,最后,红军以一小部分兵力作掩护,大部分安全撤离到外线。乌麦田,从此留下了红色的印迹。
今天,我们采风团就是奔着寻访红色记忆来的。
一会儿,在乌麦田老支书吴清和的家门口,一下子聚起了二十多人的队伍。一幅“中国工农红军七方面军”鲜红的军旗高高挂起,大家纷纷在飘扬的军旗下合影留念。中饭过后,汪国强先生还主持举行了一场“讲红色故事·谈村庄发展”的座谈会。我们在缅怀先烈中,向革命老区乌麦田致敬。
山谷里传来一阵阵清脆的鸟叫声,我们迎着徐徐的山风,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乌麦田自然村。红色的乌麦田,绿色生态的乌麦田,等待着有识之士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