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4版:休闲常山

胡柚菜肴故事——柚皮菜包

本图由常山华府慢城生活酒店提供

  刘爱国

  菜包这种民间小吃由来已久。古时候,在清明春祭期间,为了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人们会做一些清明泪、青蓬粿、青蓬菜包用来供奉祖先和自己食用。青蓬做的食物多吃容易上火便秘,所以各家也用米粉做些菜包之类的食物,这菜包裹馅捏成月牙形,与饺子相像,但并不是下锅用水煮,而是用来蒸和油煎。菜包里面花色很多,大多用笋粒、肉丁、豆腐干等作馅,但常山人用胡柚皮作馅,却是一方水土的独门特技。

  相传,柚皮菜包与北宋名臣范仲淹有关。范仲淹祖籍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在他百日时,随家人追随在苏州任职的父亲。父亲病逝后,母亲谢氏又带着襁褓中的他,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所以,范仲淹的童年生活也极为颠簸,与贫苦人一直有惺惺相惜之情。而从小的几度迁徙,与常山又结下了不解的因缘。公元1036年,范仲淹到饶州府任知府,当时他正处于被贬境遇,心境自然低落,每日将自己融身于饶州的课农、督学,考察山水,同时,也将饶州百姓装入自己心坎。

  曾为饶州府的鄱阳地区盛产稻米,当地喜欢米饺这一食物(与我们的菜包相似),米饺在鄱阳人心中的位置犹如北方人心中的水饺,客居他乡的范仲淹虽然经常食用,但他仍念想着记忆中的家乡味道。一日,他和几位挚友相聚畅叙,听说在饶州东面三百多里的衢州府也有一个常山,有一脉人还是从真定常山迁徙而来,这深深勾起他那怀念故土的情愫,牵出他那一段难忘的常山之旅。

  常山素有“八省通衢”之誉,历史上就是商贸物流的重要节点,也是南北人员交融,文化荟萃之地。在饮食上有“南米北面”“南糕北饺”之分,但常山人则汇聚各地特色,饮食上讲究精细,将大米糯米合磨成粉,蒸熟擀捏成菜包。过去,逢清明祭奠祖先才做清蓬粿、菜包,但常山人除了清明节,平常日子也做菜包小吃,范仲淹来到常山,自然也想尝尝。那日,店家并未准备足够的馅料,就剁粹漂沥好的胡柚皮,和其他配料一起炒出香香的馅料,虽然这些都是极为普通的食材,但由此而做出菜包,造如月牙,形态饱满,咬上一口油煎的菜包,那金黄脆嫩,入口含香的味道让他感叹不已,连声叫绝。

  虽然范仲淹的常山之旅只是短暂的路过,并没有时间实质性了解衢州常山与真定常山的联系,但却尝到了南北文化交融的柚皮菜包,而这“柚”字的谐音,与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如此的合拍,虽然柚皮菜包里的馅料并无山珍海味,却有寻常百姓满满的幸福感,柚皮莱包这美食小吃的气息弥漫着整个小城,诱惑着来往客人的味蕾,这之后,柚皮菜包也就成了来常山客人最掂记的特色小吃。


今日常山 休闲常山 00004 胡柚菜肴故事——柚皮菜包 2023-05-26 2 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