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常山之牌坊
赵 军
常山县城有个地方叫牌楼底,它位于法院街,东接横街、直通大东门,西连龙门口,南面有几条巷道通往大街,早年县城菜市场、猪仔墟都聚集牌楼底,曾经是常山老城最热闹的街区之一。传说严嵩赴京会试,潦倒在塔山庙中,被詹家太婆救起并资助他赴京赶考,后来,严嵩功成名就官至首辅,为报答詹家太婆的救命之恩,在常山城内后直街,也就是现在的法院街东侧,建造了一座跨街牌楼,并规定文武百官经过此地必须步行,加之此处还有几座牌坊,老百姓称之为牌楼底。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后来,“衡门”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居民区都采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起先,这种坊门就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的,只是柱侧安装了可开合的门扇。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历史上常山曾经有过很多牌坊,可谓牌坊林立。万历《常山县志》记载,各种牌坊四十九座,分布在全县各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县的牌坊不断增加,《嘉庆县志》记载的牌坊有112座,《光绪县志》记载的牌坊有120座。除了县志有记载的牌坊,还有一些没有记载的牌坊,如魏氏节孝坊、五谷殿坊等都没有记载。
牌坊表彰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万历《常山县志》记载:“《书》曰:旌别淑匿,表厥宅里。故时制,于凡举人、进士俱官给价值为牌坊,公署亦或有之。”《雍正县志》也记载:“建坊民表宅里,先王民为勤学兴贤、扶进人心之具。是故,乡会闱获隽者,官给坊仪价值。”
宋、元以来,全县出过一百三十二名进士,特别是在南宋嘉定十年,一榜就中了九名进士,当时传为佳话。江景房,常山源口人,累官殿中侍御史,吴越国镇海军节度使判官,江景房为苏民困、冒死沉籍的义举,为后人所称颂,其后人更以“一门三御史”“九子十登科”倍受赞誉。汪韶,常山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其三子汪杰兴,累官至中书侍郎(副宰相)。汪氏家族尚学崇儒,宋代至明代,“一门十八进士”,使宋畈成为远近闻名的“进士村”。王介,常山芙蓉章舍人,北宋进士,世誉为“贤良第一”。王介家族以“一门九进士”而闻名。所以,在这些牌坊中有不少是为了表彰科举、功德。表彰金源王家一门九进士的世美坊;表彰佥事詹莱、工部主事詹在泮的父子进士坊;表彰刑部主事詹思虞、詹思谦的兄弟进士坊;表彰御史徐同爱立和刑部主事徐瑶的绣衣坊和桥梓联芳坊;表彰樊莹的世科第坊和尚书坊;表彰佥事詹莱、按察使詹在泮父子祀乡贤的崇祀济美坊;被贬退居故里为当地兴修水利而受尊敬的宋御史郑昱的光振坊、司谏坊和进士坊;明代开国元勋之一、户部尚书徐恢的名臣坊;表彰浙江第三名何永芳的鼎魁坊;表彰亚魁詹绍的魁辅坊;表彰第四名徐龄的经魁坊。
在众多的牌坊中节孝与孝子最多,有43座,节孝坊,是旧时旌表节孝妇女的牌坊。除此之外,还有表彰义民徐德裕出谷助赈的旌义坊、尚义坊;为草萍军营助威的两浙雄镇坊;反对伤风败俗和激扬贞肃的肃竂、贞度二坊;纪念办学兴儒的儒林坊、育贤坊、美教坊、步蟾坊和纪念通路开航的会通坊、通化坊、定水坊等等。
树牌坊也是古代政府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的一种行为,据记载知县李溥在位时在县城就立了宣化坊、进士坊、育贤坊、澄清坊、进士坊、育民坊、步蟾坊、儒林坊、旬宣坊、来远坊等11座牌坊,肃竂、贞度二坊是知县傅良言重修的牌坊;两浙雄镇坊是知县王锡为草萍军营助威而建立的一座牌坊。
随着时代的变迁,牌坊逐渐退出了历史台舞,成了文物,但是它的文化思想源源流传,几千年来,祖先一直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凝聚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县内现存的牌坊还有9座,而有记载的牌坊只有世美坊和尚书坊两座,一座世美坊位于金源底角,建于宋,明嘉靖十七年重建。高6.5米,柱间跨距4米,石坊刻有阴文楷书“世美”两字,宋朝王氏家族九进士的榜文牌坊,字迹清晰,旧《常山县志》记载:世美坊,在县东上源,为王氏世科立。另一座尚书坊位于何家樊家,明嘉靖二十五年建,为纪念樊莹而立。系木质坊,柱上有“天顺甲申进士樊谥清简,大明嘉靖丙午重整”“景泰丙子科浙江第十名樊莹,乾隆十六年重整”等字样,旧《常山县志》记载:在县北绣溪。为刑部尚书樊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