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山村的传说
林华
紫港街道富足山村,位于县城东偏南2公里。富足山一名由富竹山演变而来。据谱载:“富足山即苦竹山,与挂榜山相对,俗人厌苦而爱富,故称富竹要其名殊饶雅韵,特饬居民多种竹以副之。”1965年由谐音演变成今名。詹兆基于明嘉靖末年(1566)由常邑之西彤桕(今球川常州)迁此;王五德于清康熙四十年(1702)从安徽歙县,杨光宗于雍正十二年(1734)由县城仁里坊和李先贵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江西南丰陆续迁此。
据传,很早以前富足山盛产的竹子属一种苦竹,因毛笋苦味浓,人们厌食,于是好多竹笋都任其长成竹,竹林葱郁,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因此很早以前叫苦竹山。后因忌讳“苦”字,改名为富竹山。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可见斑斑点点的竹园痕迹。后来因村庄建设,竹子逐渐消失,在上世纪60年代改为富足山。富足山村因临常山港,经历的变化较大,但历史以来,富足山村民纯朴善良的风气渊源流长。
助人是最大快乐
富足山村的村民助人为乐,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将帮助别人当作是最大的快乐。据说在该村的詹姓、王姓等大姓中都有这样的好风气。
以前富足山至对面朱家渡有渡船两艘,是东门数十个村百姓到县城的必经之道。东门百姓到县城须经朱家渡乘船到富足山,然后步行经紫港浮桥到县城。以前两艘渡船往返来回,每天经过富足山的行人不断,络绎不绝。在明、清及民国时期,常有穷苦人因饥饿少食,走到富足山时因体力不支晕倒路边。而此时只要富足山的人看到,定会出手相助。
民国初期的一天,一位中年乞丐瘸着左腿,拄着拐杖,艰难地上了渡船。然后他找遍了几个口袋仅有2分钱,于是对船老大说:“我只有2分钱,还差1分能否通融一下?”撑船的船老大是个姓王的富足山人,他看这乞丐衣裳褴褛,可怜兮兮的样子,说:“算了,2分钱也不要,免费载你便是。”乞丐千恩万谢,将2分钱放进内衣口袋里。船老大看乞丐步履不稳,似乎很饥饿的样子,于是从小灶上的锅里拿了两个焖番薯递给他说:“拿去充饥吧,你肯定很饿了。”乞丐不停地说:“谢谢!谢谢”,然后他边吃边对其他人说:“这船老大真善良,这个村庄的人都是好人,好人定有好报的。”
清咸丰年八年(1858)逃长毛(太平天国时一些散兵游勇披头散发专门欺压非此即彼,人们称其为长毛),好多百姓在长毛的追逐下纷纷欲逃过河对面,可是仅两艘渡船根本不够用。为了帮助附近村人逃过河去,富足山好多人卸下偏屋的门板,让不会游泳的坐在门板上,会游水的边游边推着门板,帮助了众多百姓逃过河,免遭长毛的残杀。其中有一王姓村民最后撤离,在游出离岸边仅30米左右时,长毛赶到了,因长毛大多是北方人,望水兴叹。于是他们用长矛当标枪朝他掷过来,王姓村民用门板挡住长矛,然后从水底下摸了块鹅蛋般大的鹅卵石朝长毛投掷过去,前面的长毛头一偏,后面那个长毛猝不及防,鼻子上挨了一石头,顿时鼻血直流。长毛们恼羞成怒,回到村庄准备烧房子,此时天公作美,瞬间雷鸣电闪,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有一长毛连续敲击火石却生不了火。更值得庆幸的是,有条大黑狗不声不响地突然朝那敲击火石的长毛腿上咬了一口,然后狂吠着跑开了。长毛们恼羞成怒,放弃了烧房子的念头,但邪恶的本性却把百姓的几头牛拉走了。
民国期间的一个晚上,江山大陈一伙土匪10多人到七里弄抢劫。七里弄人敲起了铜锣,高声呐喊“打强盗”,村里50多个壮汉立即拿起棍棒奋力与土匪搏斗。在人多势众的优势下直把土匪赶到朱家渡口,土匪们慌忙逃到停在渡口的船上。船老大看他们人多,拒绝恐怕要吃亏,于是他一边答应他们撑过河去,一边将两盏马灯挂在船头。其实这是他向村里发出信号,平时只挂一盏马灯,凡是两盏马灯挂在船头上,说明船上有事了。富足山人看到渡船船头上有两盏马灯,好几十个青壮年马上手持武器在岸边等候。船行到距岸边30米左右时,土匪们看到河边好多人手拿木棍、长矛等,知道情况不妙,忙叫船老大掉头。船老大说:“掉头,你们看看对岸。”只见朱家渡那边也是黑压压的人,众多火把照得红彤彤一大片,于是,土匪们慌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土匪们已开始内讧,他们都埋怨为首的头子,有个土匪说:“我说今天别来,我的左眼皮跳得厉害,肯定有事,你却说没要紧的。”他们你一句我一句,都将矛头对着为首的强盗。船老大却借机将船慢慢地朝岸边撑去。看看大势已去,众土匪一起动手将土匪头子扭推到岸上,当晚送到官府。据说仅土匪头子被判刑坐牢,其他人通过教育各自找人担保就放了。
救人就是做善事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历史以来,富足山人救过多少个人命已无法统计。据村里一些老年人说,传说中印象较深的是,清代末的一年6月,有次涨洪水,常山港浊浪翻滚,波涛汹涌,惊涛骇浪中有开化上面冲下来的木头、家具,偶尔还有猪、羊等。人们正在河边看洪水时,突然有人说:“河里有人!”大家朝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洪水中有一男子抱着根木头,随着波浪的起伏,仅脸和嘴露在水面上。可能他在呼喊,但弱小的声音被排山倒海的浊浪覆盖了。这时有两人说一声“救人要紧”,就毅然跳入水中。河岸上有人担心,有人回去拿绳子和长竹杆,以便协助施救。
一会儿,这两人很快游到溺水者身边,凭借木头的浮力,两人合作斜着游到下方近一百多米处才上得岸来。此时被救者已十分虚弱,用弱小的声音反复说着感谢的话。据男子介绍,他是开化华埠人,为救一头猪不慎落水,幸好抱着根木头,直冲到富足山这里遇到好心人把他救上来。
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年初冬的一天,开化一撑木筏的人撑着许多木头到衢州,撑到富足山这里时,因木筏上的绳子断了,木筏顿时四分五裂。虽然这个撑筏的人水性很好,但身上衣服多,湿了后加上天气较冷,手脚冻僵了,只得拼命地喊救命。此时被渡船上的人看到,马上撑过去,大家七手八脚地马上将他救起,把他扶到村里农户家烤火换衣服,喝姜汤。另一部分人用绳索将部分冲到回水地方的木头拖到岸上,尽力为撑木筏人减少损失。撑筏的人感激不尽,连续多年正月到富足山拜年,把富足山人当作亲戚一样,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