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常山 数字报纸


00002版:综合

潘海鹏:科技“外援”赋智聚能企业发展

潘海鹏

  记者 江琪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院长,浙江省“151”三层次人才。

  日前,在常山亚瑞轴承有限公司企业生产车间内,潘海鹏与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的教授们就“机器换人”问题进行着热切讨论。自常山研究院成立以来,教授团队走访企业,帮助企业深化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些便成为了他们的日常工作。

  2021年2月,常山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研究院正式签订共建协议,校地深度融合,双方合作迈入新征程。双方重点围绕新材料、现代纺织、轴承等产业发展需求与浙江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领域,打造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机构。

  自常山研究院成立的第一天起,潘海鹏便带领着团队马不停蹄地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在了解到轴承模具寿命短是大部分轴承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后,常山研究院团队将专利技术运用到企业生产中,成功将轴承模具的使用寿命从原来的2个小时延长至8-10小时,日产量提升5%,产品返修率下降20%。“理工大学试验的这款产品使用寿命最短也达到8小时,对我们轴承企业降低能耗,提升产品质量有很大帮助。”常山县鑫龙轴承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欣喜相告,有了浙江理工大学研究院的专利技术支持,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

  研究院成立两年多来,潘海鹏养成了日常记录事情的习惯。在他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新建的文档,用于记录研究院在常山的动态。记者从记录中发现,常山研究院组织教授团队走访常山当地轴承、纺织等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00余次,通过调研交流了解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发展困局。“就轴承、纺织产业而言,我们在调研中归纳出当地企业的关键共性问题,包括轴承模具寿命提升、织物表面瑕疵检测、高附加值特种纱线开发等技术需求。”潘海鹏说,针对这些关键问题,研究院还先后组建模具攻关、机器视觉、纺织新品开发等5只由教授、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课题9项,获批2023年度省“尖兵”研发攻关计划项目1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12件,转化科研成果36项。

  “在轴承企业的‘锻、车、测、检’等生产环节的全链条自动化生产、纺织企业布匹的瑕疵检测等方面,我们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潘海鹏介绍,其中,磨具攻关团队使压模寿命提高了4倍,扩孔模寿命提高了6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多家轴承企业推广;机器视觉团队依托省“尖兵”项目,开发了布匹瑕疵检测系统,瑕疵检出率达到了98%,提升产品出厂合格率,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效益。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针对常山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潘海鹏和团队通过走访调研,需求对接,积极开展“博士入企”活动,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推荐国家级人才申报3人,获批省级博士创新站1个,指导企业参与起草国家标准3项,有力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创新发展。“就在今年10月份,我们开展了新的一期‘博士入企’活动,引进6名博士分别入驻浙江卡罗莱纳纺织有限公司、浙江常山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常山铭锐机电有限公司、浙江灿宇纺织有限公司、浙江云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常发粮油有限公司6家企业,瞄准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企业提升科研实力。”潘海鹏介绍。

  依托学科优势,让高校资源助力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更多的高校教师的身影出现在了常山的企业之中。“不仅是轴承企业,在纺织和新材料等行业我们也组织了相关专家开展工作,接下来,我们也将继续发挥浙江理工大学的人才、师资、科研等优势,聚焦常山的高端零部件、‘两柚一茶’等产业,助力常山企业高质量发展。”潘海鹏说。


今日常山 综合 00002 潘海鹏:科技“外援”赋智聚能企业发展 2023-12-26 2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