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国
称谓是指人们因婚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方面建立起来的名称、称呼。
称谓文化丰富多彩,在各民族之间人的日常交往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人称指示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它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古时儿女成群、七姑八嫂,亲戚裙带关系非常复杂,而今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社会亲情关系不断简约,许多年轻一辈对亲属称谓几乎没有概念。笔者将常山亲属称谓进行梳理,权当人文常识,仅供参考。
以下记述的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形成的亲族成员之称谓。主要分血亲直系与旁系父、母两条线记述,姻亲系列也作了简述。远房的亲戚关系,读者可按本文线索推算。文中的辈份上述至太公,下延至曾孙,共七代。
一、直系血亲的称谓
1.父亲脉线(男性)
(1)太公,是爷爷的父亲,爸爸的爷爷,又叫太爷、曾爷。再往上辈份是太太爷,属祖字系列了。
(2)爷爷,是爸爸的父亲。
(3)爸爸,是自己的生父,又称父亲。(民间也有人称叔称伯的,这类称谓是民间传说的儿子命与父亲冲,故改称为叔叔伯伯,这样小时候也好抚养些)。
(4)伯伯,是爸爸的哥哥,如果几个伯伯就依次叫大伯、二伯、三伯……又称伯父。
(5)叔叔,是爸爸的弟弟,如果几个叔叔就依次叫二叔、三叔……又称叔父。
(6)姑夫,是爸爸姐妹的丈夫(老公),如爸爸的姐妹多,就分为大姑夫、二姑夫……
(7)姑公,是爸爸的姑夫,爷爷姐妹的丈夫,姑公多也分大姑公、二姑公……。
(8)表伯表叔,是爸爸的舅舅或姑妈的儿子,其妻子称表伯母、表婶。
(9)表姑夫,是爸爸的舅舅或姑妈女儿的丈夫,其妻子称表姑妈。
(10)哥哥,是爸妈的儿子,自己的兄长,如果有几个哥哥就依次叫大哥、二哥……又称兄长。
(11)弟弟,是爸妈的儿子,自己的弟弟,如果有几个弟弟就依次叫二弟、三弟……
(12)姐夫,是爸妈的女儿的丈夫,如姐姐几个又分大姐夫、二姐夫……古时称姻兄。
(13)妹夫,是爸妈的女儿的丈夫,如妹妹几个又分大妹夫、二妹夫……古时又称姻弟。
(14)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是爸爸的姐妹、自己的姑妈的孩子。
(15)侄子(儿),是自已兄弟的儿子,又称侄儿。
(16)外甥,是自己姐妹的儿子。
(17)孙子(儿),是自己儿子的儿子。
(18)曾孙子(儿),是自己孙儿的儿子。
2.父亲脉线(女性)
(1)太太,是爸爸的奶奶,又称太婆。(再往上辈份要称老太太,属祖字辈系)。
(2)奶奶,是爸爸的生母。(3)妈妈,是自己的生母,也称母亲。(民间也有人称姨称婶的,这类属民间传说的子女难养育、命冲,才如此称谓)
(4)姑姑,是爸爸姐妹,也称姑妈,如姑妈多就称大姑、二姑……。
(5)姑婆,是爸爸的姑妈。
(6)太姑婆,是爸爸的姑婆。
(7)伯母,是爸爸哥哥的妻子,如爸爸有几个哥哥,就分大伯母、二伯母……(也有称伯伯娘)
(8)婶婶,是爸爸弟弟的妻子,有的也称婶娘,以前母亲多生,待婶婶取进门时还生儿子,所以有时奶不够就吃婶婶的奶,故称婶娘。如果爸爸有几个弟弟,婶婶就分大婶、二婶……
(9)嫂子,是自己哥哥的妻子,也叫嫂嫂,有的人也叫嫂娘,因为以前自己母亲生子会延续到嫂子进门还生,所以有时会出现婆婆与媳妇一起坐月子,母亲奶少,常常会吃嫂子的奶,故叫嫂娘。
(10)弟媳妇,是自己弟弟的妻子,如果有几弟弟,弟媳就分大弟媳、二弟媳……
(11)孙媳妇、曾媳妇是孙儿、曾孙的媳妇。
(12)孙女儿,是自己儿子的女儿。
3.母亲脉线性(男、女合述)
(1)舅舅,是妈妈兄弟。如妈妈的兄弟多,舅舅又分大舅、二舅……
(2)舅母,是舅舅的妻子,也称舅妈。如有多个舅舅,就分大舅母、二舅母……
(3)外公,是妈妈的爸爸。
(4)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5)外太公,是妈妈的爷爷。
(6)外太婆,是妈妈的奶奶。
(7)姨妈,是妈妈的姐妹,也称姨娘。如妈妈的姐妹多了,就又分为大姨妈、二姨妈……(有时也将妈妈的姐姐称大姨妈,妈妈的妹妹称小姨妈)。
(8)姨夫,是妈妈姐妹的丈夫(老公)。如妈妈姐妹多,就分大姨夫、二姨夫或大姨夫、小姨夫等。
(9)姑公,是妈妈的姑妈的丈夫(老公)。妈妈姑妈多,又分为大姑公、二姑公……
(10)姑婆,是妈妈的姑婆,如姑婆姐妹多又分大姑婆、二姑婆……
(11)表哥表弟,是妈妈兄弟姐妹的儿子,岁数比自己大的叫表哥,比自己小的叫表弟。
(12)表姐表妹,是妈妈兄弟姐妹的女儿,岁数比自己大的叫表姐,比自己小的叫表妹。
(13)表嫂,是表哥的妻子。
(14)表弟妹,是表弟的妻子,也称弟媳妇。
(15)表姐夫,是表姐的丈夫(老公)。
(16)表妹夫,是表妹的丈夫(老公)。
(17)表侄,是表兄弟的儿子。
(18)表侄女儿,是表兄弟的女儿。
(19)表外甥,是表姐妹的儿子。
(20)表外甥女儿,是表姐妹的女儿。
(21)表孙(儿女)与表外甥孙(儿女),是表兄弟姐妹的孙(儿女)。
二、旁系血亲的称谓
按照我国《婚姻法》,三代内近亲不能登记结婚,这个三代不仅是指爷辈到孙辈,还包括旁系三代。
旁系血亲很复杂。本文主要记述父亲母亲两线的旁系三代。
1.父亲脉线(爷辈—父亲—本人—儿子辈)
(1)爷辈,是爸爸的父亲那一辈,以前往往兄弟很多,爷爷有哥哥,有弟弟,因此我们称谓除自己爸爸的父亲叫爷爷,其他就要分大爷爷、二爷爷……,同样爷爷的妻子我们也要分大奶奶、二奶奶……在爷爷辈还有姑婆称谓,姑婆、姑公一对称谓和爷爷一样,如果姑婆有几个,也要分大姑婆、姑公,二姑婆、姑公……
(2)父辈,这里说的父辈是指自己爸爸的亲兄弟姐妹,加前面所说的大爷爷、二爷等的儿女一起统称为父辈。因此,自己爷爷的儿女属亲伯伯、亲叔叔、亲姑妈,其他爷爷名下的儿女就属叔伯关系的伯伯、叔叔、姑妈了,然而,现代人已把叔伯关系都归称到“堂”字系列了。如堂伯伯、堂叔叔、堂姑妈。(其实叔伯关系与堂字关系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近二代的,后者指姓族繁衍无数,就按祠堂排字辈分称谓的,即称堂某某,在情感交往上前者要亲近些)
(3)本辈与儿辈及孙辈。其中儿辈也称侄辈,这三个辈,包括往下延续的曾孙辈等,其称谓与直系血亲基本一样的,只不过在称谓加一个“堂”字以区别其关系是直系的还是旁系的。
(4)本辈,“直系血亲”栏已记述了称谓,这里指的是那些堂舅、堂姨名下的儿女,是自己的同辈,但其关系又深旁系一层了,比如舅舅儿子是自己称表兄弟,那么堂舅的儿子就要称堂表兄弟了,所以这个系列的称谓就要在“表”字前再加一个“堂”字,如堂表哥等。
(5)侄辈及孙辈参照直系血亲,与上述线路梳理称谓基本一致。
2.母亲脉线
母亲脉线亲网与父亲脉线亲网的规则演绎基本类似,这一项就不展开表述了,请参照父亲脉线推理求证。关键是相互之间的称谓需要再加上一个“表”字。
三、直系、旁系的辈份之间交叉称谓
1.辈份关系,从祖辈到晚辈排序(以本人为基,上至太字辈下到曾字辈,共七层,之外的太太爷及以上和曾曾孙及以下省去不记,因为生活中常态下很少碰到七层之外现象,只有在记述家谱的时候才需要将族里的辈份记写到太太爷及以上)。
(1)父亲系(旁系辈份同步)
太公辈———爷爷辈———父亲辈———本辈———儿女辈(侄辈)———孙辈———曾孙辈,其关系是上下辈均为父子关系。隔一代为爷孙关系,“太”字常规用在长辈上,“曾”字用在晚辈上。因为子孙出世属添加式的,古时称某家生子为添丁(灯),故用“曾”(增)字,指的家庭人员添增。而“太”字用意为大,越往高辈年龄越长,故用“太”字。
(2)母亲系(旁系辈份同步)
外太公辈———外公辈———母亲辈(又称舅舅辈)———本辈(表兄弟姐妹辈)———侄辈(外甥辈)———孙辈———曾孙辈,其辈份关系与父亲系类似。
2.交叉称谓,辈份关系之间的直系、旁系血亲称谓前面已有交待,这里主要是父亲与母亲两线交叉称谓。
(1)父亲对母亲系各个辈份的称谓
a、父亲称母亲的父母为岳父、岳母(现代人基本与母亲同称,叫爸爸、妈妈);b、父亲称母亲的兄弟为舅子(行文与对联落款常用姻兄姻弟称谓),称舅子的妻子为舅母(这传统上要与自己儿子同称呼);c、父亲称母亲的姐妹为姨子,母亲姐姐称大姨,母亲妹妹称小姨,与小姨丈夫关系为连襟关系,通常与儿女一样称呼姨夫;d、父亲称母亲的爷爷奶奶和侄儿及下辈都与母亲同称谓。
(2)母亲对父亲系各个辈份的称谓
a、母亲称父亲的爸爸、妈妈,古人是与儿女同称叫爷爷奶奶,又称公公、婆婆,通常都叫爸爸、妈妈,其关系为公公媳妇和婆媳关系。b、母亲称父亲的兄弟是大伯和小叔,通常与儿女同称伯伯、叔叔,现代人都叫哥哥或名字。c、母亲称父亲兄弟的妻子是大嫂和婶婶,是妯娌关系。d、母亲称父亲的爷爷辈和侄辈及晚辈都和父亲同称谓。
(3)父亲与母亲旁系各辈份交叉称谓
基本与上述(1)、(2)两项相同,通常在称谓前加一个“堂”或“表”字。
四、姻亲系的几种称谓
该项目称谓大多与前面所记述的基本相同,只有几个有所区别。1.女婿,是女儿的丈夫;2.岳父,是对自己妻子父亲的称谓,也可称岳丈或丈人,现代人基本和妻子一样称爸爸;3.岳母,是对自己妻子母亲的称谓,现代人基本和妻子同样称妈妈了。4.亲家,是指男女双方结亲后,双方大人的相互称谓,平时为区分亲家的男女方属性,通常将男方父母称为亲家公、亲家婆,女方父母称为亲家、亲家母。
五、繁衍多系的称谓规律
称谓,除本文记述的各系直、旁血亲和姻系常用称谓外,还有许多家族繁衍兴旺发达,其旁系繁衍已多系派生,属远房亲戚了,其称谓规律还是有序可循的。掌握对方与自己的父亲和爷爷的关系、母亲的外公关系,再套用前面所记述的称谓规律就可掌握与确定对方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