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紫竹山常山年俗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元宵节习俗寻常山南溪道士隐居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柚都文艺 04版: 人文常山

常山年俗



  特约撰稿人 朱向京
  要说常山的旧年俗,应该从农历十二月初八说起。喝了“腊八粥”,常山民间的“年味”也慢慢地浓了起来。“十二月胶麻糖又裹粽”,置年货、做新衣、扫蓬尘……人们忙着准备过大年。
  农历十二月廿三,晚餐后要送灶王爷上天庭。廿四起,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称“掸尘”。屋里屋外除尘、扫垃圾,将炊具、衣、被、帐、门窗及桌椅板凳洗刷干净,清扫猪圈、牛栏、鸡舍等。然后换门神,贴春联,备牲礼,放爆竹,祀神祇,这是“谢岁”;设肴蔌饮酒叫“饯岁”;尊长选大钱,分赐卑幼,叫“压岁”;一家人围坐在一块,饮酒喝茶吃冻米糖,通宵达旦,这叫“守岁”。门户以红蔗撑之,谓之“节节高”。为享过年福,在年前要做到米满仓、油满缸、柴满堆……样样要“吉祥如意”,说话常带“满”和“有”字。
  除夕年夜饭满桌的酒菜,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常山年夜饭的名菜佳肴中,三牲、肉丸、年糕是必备的,象征年年有鱼有肉、团团圆圆,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饭要满饭甑,因为在年初四前是不可开米桶的,说是“免得谷神也溜出来玩”。除夕之夜,灶内不能熄火,表示今年到明年,灶头火都旺盛。除夕夜到初三晚,照明灯要一夜亮到天明,祝愿人丁兴旺。素炒的八宝菜以及鱼、肉、酒、面、糖果等都备足,“鱼尾巴越长,明年的日子越好”。除夕的鞭炮声中,关大门应该提前一点,这样讨债要账的就不能进来了,把晦气早点挡出去,年福保住了,新年就有新喜。要把过年的猪头作为谢年祭岁的祀奉品,表示感谢和请求祖宗保佑,年年都有“年福”。一定要使孩子过年高兴,避免孩子有“哭年”的情况出现。山区为了避免野兽吼叫声,更是鞭炮阵阵,灯火通明。忌讲污言秽语,不得大骂人。有丧事的人家,大门上的新年门联横批要用绿色,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在农村,吃年夜饭前要在大门口喊过世的祖宗回家过年,饭桌上正位摆副碗筷,让祖宗一起吃年夜饭。
  年初一早晨,家长择时辰开门接福,放鞭炮。旧俗说起床越迟越好,说是“初一享了大福,日子越过越发”。起床之后,穿新衣,佩首饰,拜神祇,祭拜祖先遗像或牌位,谓之“拜真”。早餐先吃一碗“长寿面”,里面放些菠菜,意为“鸿运好开头,青春久常在”。这天,全家的言行都要和“新春新喜、大吉大利、祖宗保佑、长命富贵、有福气”等内容关联起来,吃鱼称“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 杀鸡宰鸭叫“圆鸡圆鸭”;天已黄昏要说“又要上丁了”(“丁”意为“有子有孙”);孩子跌摔应该讲“元宝打滚,滚得大大个”等。对说话不懂忌讳的孩子,用草纸揩一下其嘴,意为“此嘴讲的错话,恕不算数”。禁忌打骂孩子,要讲孩子的彩头话,如“脸孔圆圆,读书做官”“一个喷嚏,长命百岁”“扮得红滴滴,有的穿有的吃”等。凡刀、棍、扫、锄、簸、耙等一概不动用,不要扫地洒水,更不能向门外泼水倒东西;不能打架相骂,不去串门。“用餐不能将菜汤倒在饭碗上,小心雨水会淋在身上。”有的还相信“正月初一吃素守斋,全年老少无痛无害”。从除夕夜到初一,日夜灯火通明。初二开始贺岁拜年活动,谒祠堂、拜尊长、亲友互访。大人之间要互赠礼品,大人对小孩要分红纸包,至亲好友之间要互设家宴,叙旧情,贺新喜,一直要到过完元宵节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