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混圈子”多干正事
马朝虎
近日,歌手韩红在参加“南方人物周刊第十届2014五粮液中国青年领袖颁奖典礼”时坦言:“我最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所谓的‘混圈子’上面,人际交往、关系应酬,很讨厌。我最愿意花时间在喝茶、看书、写书法或者跟朋友聊天。”韩红所指的“圈子”是“演艺圈”,然而“混圈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生态”。
“圈子”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相当于“社群”、“部落”、“团体”。在传统意义上,圈子只能说是一种不那么坏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当下中国,“圈子”很多,文化艺术领域就有“演艺圈”、“文学圈”、“美术圈”、“音乐圈”、“舞蹈圈”等等,其他的还有“领导圈”、“夫人圈”、“同学圈”、“战友圈”、“商业圈”、“富豪圈”、“博客圈”、“QQ群”等等,正所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几乎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们常说的“混圈子”,就是很多人千方百计地想挤进去,目的是为了增加身份认同与获得安全信息两个需求。而因为圈子强烈的身份属性,混进圈子,似乎就有了一份归属感、依附感和安全感。
本来,三五知己、四六同道经常凑在一起,沟通沟通情感,交流交流信息,谈论谈论时事政治,偶尔“八卦”一下,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收益,这对扩大视野、提高水平是很有帮助的。然而近些年来,“混圈子”已经异化和变味了,每个“圈中人”都成为了既得利益者,他们聚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狭隘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有着自己的“行为规范”,他们的存在对圈外人就是一种排斥,要想进入“圈子”混,就必须“洗心革面”,谋合这个“圈子”生存文化。一旦混进“圈子”内,成为“圈子”中人,势力互动和经济利益便渗透其中,私事公办,公事私为,朋友帮衬、赞歌评论,什么事都要讲究“自己人”、“哥们儿”。更加要命的是,一旦这种“圈子”形成强大的势力,还会迫使、诱使一些人不得不放弃原则而加入这个“圈子”,成为利益既得者。往小里说,这种“圈子”带坏了社会风气、行业规则;往大里说,这种“圈子”还会破坏政治经济秩序,逼迫着大家纷纷“站队入圈”,或者相互利用,或者摆开阵势捉对厮杀,把整个社会搞得乌烟瘴气,“潜规则”盛行。
戏剧理论家魏明伦在谈到当下的“混圈子”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圈子文化’,弄得好是流派,弄得不好是宗派,极而言之成帮派。”毋庸置疑,很多“圈子”现在已经形成了帮派。
韩红是功成名就的歌手,浸淫“演艺圈”日久的她深谙“圈子”内普遍存在的一些恶俗,因此才说了文章开头那句话。
事实上,作为一个人,应该努力维护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由。掣肘于“圈子”,会让自己变得庸俗、恶俗。更何况,如果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没有真才实学,单靠“混圈子”,可能会有一时的风光,但没有长久的光环,把自己给耽误了。所以,千万不要把“混圈子”当成搏取成功的捷径。随着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法治不断健全,相信附着于“圈子”内的利益色彩将会慢慢地被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