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林志贞
初创业,强撑一年忍痛转让店面
20多年前,18岁的宁金发离开塘底老家,去县城的小餐馆做了一名帮厨。小饭馆,人手少,一人身兼数职,从洗菜、传菜到客走打扫卫生,全是工作范围,还要抓紧机会跟厨师学炒菜。一天下来,宁金发常常是累得全身肌肉酸痛。但也有好处,时间长了,他对餐馆从前台到后厨,都有了了解,也可以说为自己后来自立门户从事餐饮事业打下了基础。不过,那时的宁金发,只是一个纯粹快乐的打工者,后来事业的发展规模,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连雏形都还未曾构想过。
从18到28岁,十年时间,宁金发一直在打工,期间还换过东家。但每到一处,踏实做事,是他给自己定的信条。2003年,28岁的宁金发,心里有了自己闯一闯的念头。说干就干,拿出打工几年的全部积蓄,又找人借了一点,凑够了饭店运转的启动资金。
饭店开张了,宁金发踌躇满志。不过,首次创业的他似乎时机选择不对,饭店才开始营业,就赶上了人们谈之变色的“非典”事件。受“非典”影响,人们都尽量避免到公共场合,宁金发的饭店同样门可罗雀,勉强撑了近一年,不得不忍痛将店面转让。
再出发,以质量赢口碑
转眼到了2008年,一直怀有创业梦想的宁金发再度出发,并将饭店选址在人流量最大的县城文峰广场旁边。做餐饮的人都知道,这行业全靠质量来赢口碑。为了做出口碑,宁金发对店里菜品需要的原材料一直坚持亲自采购。凌晨两三点的农贸市场,有着最新鲜的菜蔬,每天这个时刻,宁金发都在市场挑选当日饭店里需要的菜蔬。披星戴月,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
要让顾客吃得满意,光靠食材新鲜还不够,厨师的烹饪水准也是一大要求。送菜上桌的时候,宁金发会主动去与食客沟通,询问他们对菜品的感受。他说,众口难调,厨师一定要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为此,宁金发还经常去外地的餐馆取经,观摩人家的烹饪方式。后来他店里推出的一道特色小吃“秘制柚皮”,就是受到顾客一句话的启发,而做成自己独特口味的。
拥有好学的心态,又有着自己独特经营方式,在餐饮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当。至2012年,成立衢州佳康餐饮有限管理公司时,公司员工已达200多人,业务范围也从餐饮扩大到了酒店。当年的饭店小工如今已变身为国家餐饮行业的持证营养师,是县餐饮协会的副会长,投资了常山东方大酒店的运营,还是常山印象东方及常山石话食说旅游团餐厅的餐饮总监,是常山读书郎教育书店的店长。可以说,除了烹饪水准可代表常山餐饮行业的发展水平之外,宁金发在食品物料配送、文化传媒等多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小成就。
再转型,情牵“家宴”
2016年,宁金发开始关注农村乡亲们的家宴,并有了做乡村家宴的决心。他说,农村家宴少则数桌,多则十几、二十桌,人数多、场面大,但从掌勺厨师到传菜帮厨,大多来自左邻右舍的临时帮忙,基本不是从事餐饮行业的专业人员。如此,烹饪水准不一,还存在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而饮食安全可以说是家宴的要紧大事。一番考察后,宁金发准备在家宴服务这块展一番拳脚。经过两年时间的酝酿、筹备,2018年12月,宁金发成立了“湖顶家宴中心”。
家宴中心配备有十二名员工,主要承接上门家宴服务,从人力到餐桌餐具,从菜蔬购买到配置烹饪,提供一条龙服务。员工上岗前都进行规范化服务培训,有一系列可量化的员工考核制度,这也就从根本上确保了家宴中心的良性发展。宁金发说,现在所有的单位都在实行“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措施,餐饮人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分子,更要有这份情怀与意识。“湖顶家宴中心”从挂牌开始,仅两个月时间便已承接数十单业务。年前,某村的一位老人,家里为其举办八十岁寿宴,老人的儿子联系上宁金发时说,只要老人开心,花费多些也无妨。不过,宁金发却没有因此而铺张浪费,他和他的团队以合理的价单,上乘的服务,让老人一家对整个寿宴赞不绝口。虽为生意人,宁金发心底却自有一杆称。他说:“正经做人、踏实做事,脚下的路才能走得长久。”
难怪,二十多年来,在餐饮路上宁金发能走得如此稳当。谈及2019年的发展规划,他说准备为家宴中心配备集装箱式的移动餐车。届时,不管是多么偏远的小山村,他都可以通过移动餐车让乡民们享受到高质量、服务贴心的家宴活动。